登录 | 注册
中华季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季氏论坛 >> 家谱登记 >> 浏览主题 版主
 
 留言备忘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登记   史上名人(清前)   季氏企业   当今名人(民国后)   季氏取名  全部分类
  回复:家谱知识讲座 第 16 楼

宗规,可以说是家训的扩大化,即由对一个家庭子侄的训诫扩大到整个家族之中,同时,还增加了许多需要共同遵守和强迫执行的规定性内容。宗规的出现,大概不会晚于东汉未年。据《三国志·魏书》记载,东汉末田畴率族人聚居,“为约束相杀伤、犯盗、争讼”而立法多达二十余条,“法重者至死,其次抵罪”。其后,这种宗规大多在大家族中能够看到,如清道光本《义门陈氏大成宗谱》卷首就记载唐末陈崇制定的“陈氏家法” 33条。陈氏家族当时是七世同居,内外二百余口,被朝廷施表为义门。宋代的赵鼎家族、陆九韶家族、浙江绍兴金氏家族,元代著名的浙江浦江郑氏家族,均是数代共居,也都有本家族的宗规家法。明代以后,普通家族也开始制定自己家族的宗规,并普遍地与家训合并,刊入家谱之中。在明清两代的家谱中,随着封建宗法制度的加强,宗规、家训的形式已基本定型,内容也十分完善,除了包括前代所有的内容之外,很多家谱还增加了遵圣谕、圣训等内容,宗规、家训在当时家谱结构中的重要性日益提高。
    宗规、家训在家谱中并不仅仅是以一种形式出现的,有些是单独出现,但也有很多是分别出现,并冠有不同的名称。如《洪氏宗谱》中有“祖训”6条,“续训”11条;《姜氏支谱》中有 “家训”19则,“家戒”3则,“家规”18则;《辋川里姚氏宗谱》有“宗规”8条,“家训”5篇;《龙河李氏宗谱》中有“家规”8 则,“计开条规”14条。最多的当属《皖桐香山戴氏宗谱》,共有“家训”5条,“家规”8条,“家戒”25条,“计开条规”12条,共计4种。宗规、家训除单独成篇之外,有关内容还会在谱序和凡例中得到一定程度的体现。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原因是,由于时代的发展或家族的扩大,旧的宗规、家训已不敷用,或有些内容陈旧落后,与朝廷法律发生冲突,需要修改或增补,而原有的宗规、家训又是出于祖宗之手,有些条款还具有一定价值,因此,两者同时保存,如《洪氏宗谱》中的“祖训”与“续训”。也有的是因为一部分内容是综合性的,原则上统一要求族人各方面,但对一些具体问题,只能再制定专门的规定,如义庄管理、祠堂条规、祭祀礼仪等。还有的是变更了形式或体裁,使之方便阅读与记诵。

作者:jiyanbiao (2007/9/19 13:52:17)   回复此贴
  回复:家谱知识讲座 第 17 楼

第六章  家谱的价值与利用
    中华民族有家谱的历史已经三千多年。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我们的祖先编制了难以数计的家谱,这些家谱,在他们的时代,在他们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曾发挥过一定的作用。从商周到汉代,家谱的主要作用是祭祀祖先、证明血统、辨别世系,同时,又是权力和财产继承的依据。进入魏晋南北朝的门阀社会后,家谱在政治、社会生活方面的重要性大大增强,家谱的主要作用是证明门第,做官以至婚姻嫁娶及社会交往都是以家谱为依据,家谱已由家族文献转而成为一种政治工具。隋唐两代,取士多由科举,家谱在选官方面的政治作用削弱,但在婚姻等方面的作用增大。宋代以后,取士、婚嫁不看重门第,各社会阶层的成员升降变迁也很频繁,家谱的政治作用基本消失,编修家谱成为家族内部的事情,家谱的作用也随之发生变化。宋元明清几代家谱的纂修主要是为记录家族历史,纯洁家族血统,尊祖、敬宗、睦族,团结、约束家族成员,教育后代,提高本家族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声望,家谱的教育功能增强,家谱中大量出现家族祖先的善举恩荣和各种家训、家箴,对于传播封建伦理、稳定社会秩序发挥了一定作用。因而,家谱的纂修无论是唐代以前还是宋代以后,往往都得到政府的支持和鼓励。此外,明清两代科举取士,各地中举名额都有一定数额,一些考生往往冒移籍贯,避多就少,迁往文化相对不发达地区,以期容易考上,就如同当今高考前变更籍贯一般,为此,经常引起诉讼,家谱此时又将发挥证明作用。清代旗人袭爵、出仕,需要出示家谱以为凭据,这也可以看做是家谱的政治作用的一点绪余吧。

作者:jiyanbiao (2007/9/19 13:56:24)   回复此贴
  回复:家谱知识讲座 第 18 楼

当今时代,家谱作为一种历史文献,对于我们了解过去仍有重要作用。它的价值大致表现在,如下方面:
    首先,对于古代人物研究具有相当权威的资料价值。我们知道,查考古代人物,主要是通过正史中的传记,古代的文集、笔记和方志等。一些不太有名的人物,在这些资料中就很难找到,如果有,也只是寥寥数语,即使是一些著名人物,有时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家谱就不同了,家谱的特点是记录家族人物,在世系录中于每人之下均注明属于何支、何房及名、字、号、行第、生卒年月日时、享年、妻室、子女、墓地,尤其对功名、官阶等记载较详,艺文中还收录了有关行状、传记、墓志等资料,重要人物还专门写有传记。这些资料,其中虽然会有溢美之词,但大多数内容是可靠的。通过家谱,我们不仅可以知道我们所要了解的人物本身的情况,还可以了解他们的世系,即祖先情况和子女情况。近年来,学者们研究的目光逐步投射到家谱,利用家谱资料,纠正了过去历史人物研究中的很多疑点。如有人利用《五庆堂重修辽东曹氏宗谱》,考证出《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籍是辽阳,后迁居沈阳,不是通常人们认为的河北丰润,曹雪芹的先人原为明朝军官,在战争中投降了满人,开始隶属于汉军旗,后改归满洲正白旗。家谱资料的使用,使得红学研究中几大疑问之一的曹雪芹的祖籍和旗籍问题得以解决。又有人通过泉州《林李宗谱》,考证出明代思想家李贽原姓林,名载贽,他父亲、祖父都信奉伊斯兰教,其本人也有阿拉伯或波斯血统。近年于江苏苏州发现的《甲山北湾孙氏宗谱》,对于进一步弄清孙子身世、姓名及与孙膑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学术界过去通常认为,孙子名武,字长卿,田完八世孙。可谱载孙子名开,字子疆,田完六世孙,谱中还载孙膑为孙子曾孙,其世系为开(孙子)生明,明生“迁干”(一字), “迁干”(一字)生膑,与传统史学界所说孙膑为孙子之孙并不相符。虽然孙子与孙膑的活动时代相距一百四十余年,以往也有学者怀疑三代中似有缺代,但苦无证据,此宗谱的发现,使这些疑问迎刃而解。此外,近年来,如《洪氏宗谱》、《辛氏宗谱》、《紫阳朱氏建安谱》、《岳氏宗谱》、《杨家宗谱》、《宋氏宗谱》、《富田文氏族谱》、《赵氏家谱》、《润州包氏家谱》等家谱的陆续发现,给我们了解和研究洪秀全、辛弃疾、朱熹、岳飞、杨家将、宋应星、文天祥、赵匡胤、包拯等历史人物的早期生活以及他们后人的事迹提供了许多宝贵资料。
    第二,对于人口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家谱中的世系,是家谱中最基本的部分,对于族人的出生和死亡,都有详细记载,比官方记录要详细而可靠得多。通过家谱,我们可以了解到本家族各个时期的人口数量、人口结构、人口的增减速度和原因、人口的社会构成、职业、文化状况、婚姻状况、寿命等等。比如从清代玉碟中,我们可以统计出这么一个数字,清朝的历代皇帝一共生了103个皇子(不包括皇帝),82个皇女,他们的平均寿命,皇子为32岁,皇女为26岁,大量死于5 岁之前。如康熙皇帝共有35个皇子20个皇女,5岁前死亡的皇子12人、皇女10人;活到18岁以上的皇子只有20人。皇女8人;这些皇子、皇女,又大部分死于40岁左右的中年。皇家的卫生条件和生活条件要比民间优越得多,可还有这么高的死亡率,尤其皇族女子死亡率比男子高,平均寿命比男子短,这种现象很值得研究。另外,有学者在对上海的曹氏和江阴的范氏两个家族的家谱进行研究之后,得出了一系列与我们传统看法不完全一致的结论①。比如,在18世纪,曹氏和范氏家族的有子男子的平均生子数仅为1.59和2.07,当然,得出这个数字是与家谱中幼殇和女儿不入谱有很大关系,但这个数字仍然比我们感觉中的数字要小;又比如,两个家族的男女初婚年龄分别为20岁和18岁,也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小;再比如,这两个家族中成员的家庭多以核心家族为主,这也与我们传统观念中中国古代多以大家庭为主不符,但这都是事实,是家谱的记载。有关这类资料,除了家谱,是无法从其他方面获得的。

作者:jiyanbiao (2007/9/19 14:03:29)   回复此贴
  回复:家谱知识讲座 第 19 楼

第三,为封建时代宗族制度的研究提供了最基本的资料。宗族制度是封建宗法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封建统治的基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家谱中对于封建宗族制度的介绍和体现是非常全面的。家谱中记载了有关宗族的构成,祠堂的组织、规模、结构、职能、管理范围与官府的关系等,祠产的类型、数量、形成、经营方式和收入用途,族学的规模、收录学生的范围、资金来源、维持方式、奖励内容等。家谱中的族约、宗规、家训、家箴,是用封建的伦理道德来约束族人的思想观念。祠规、家礼规定了各种祭祀、婚丧礼仪和行为规范,包括不准从事的职业,立、继嗣的程序以及违背之后的惩罚措施等。封建的神权、族权和夫权在家谱中都有很明显的体现,这些资料,在其他类型文献中是很难如此集中地出现的。

作者:jiyanbiao (2007/9/19 14:05:48)   回复此贴
  回复:家谱知识讲座 第 20 楼

第四,为移民问题的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在中国历史上,各朝代人口的流动是很频繁的,而任何一部家谱都要记录族源和迁徙情况,本家族的始迁祖由何处而来,迁居原因,经何处而定居此地等等,都须一一交待清楚。此外,家族定居后又有哪个支房迁出,迁移的原因、数量、迁居何处、移民生活、移民与当地土著的关系、迁居与本房的关系等,都有记载。如果较大规模地对家谱中的移民资料进行分析,所得出的结论与一些自然科学家从遗传学的角度研究中国历代姓氏分布史的结论是大致吻合的。另外,通过对一些民族在不同时代和不同地域的发展状况进行考察,也可以看出这些问题。比如,在对浙江的舍族家谱进行考察后,可以了解到如今居住在浙江的畲族同胞都是明初以后方才迁移来的,明初以前浙江无畲族。此外,如果我们相对集中地对河北、河南、山东、安徽等省家谱中的移民资料进行研究,就会发现,山西省洪洞县在明朝初年的大规模移民中的重要性。元朝末年:群雄并起,从以韩山童、刘福通为首的白莲教徒在颍州起义至明初大将徐达、常遇春北伐,收复中原,将元顺帝逐出漠北,一共有十多年时间,战乱导致中原、华北、华东北部一带十室九空、万户萧疏,人口急剧下降。而在民间传说中,却将河南一带赤地千里无人烟的责任怪在朱元璋大将胡大海头上。传说胡大海身高魁梧,面相丑陋,年轻时曾在河南林县一带行乞,当地人看见一个壮汉不去干活谋生,却讨吃要饭,大多不给,更有甚者,还有人加以辱骂,胡大海难以忍受,暗暗发誓,日后得意了一定要雪此奇耻大辱。后来胡大海投奔朱元璋,作战英勇,积功做了大将军。朱元璋即帝位后,封赏众将士,胡大海什么都不要,只求允许他去河南报仇,朱元璋思虑再三、只同意他在河南报一箭之地的仇。于是,胡大海带上家丁、士兵来到河南,恰逢天上一行大雁飞来,胡大海一箭射中最后一只大雁的尾部,大雁带箭而飞,胡大海就大开杀戒,那只受伤大雁一直飞过河南,飞到山东,胡大海也就将河南、山东一带烧杀一空,他自己也在混战中死去。为了国家的稳定和租赋,朱元璋无奈之下,只好从外地移民进来。元朝末年,中原残破,而山西,尤其是晋南一带,由于是元将扩廓贴木儿(汉名王保保)镇守,此人足智多谋,骁勇善战,加上山西地形特点,保住了山西没遭兵灾,再加上那些年山西风调雨顺,自然人丁兴旺,周边的百姓也纷纷跑向那里。朱元璋建立明朝政权后,为了政权的长治久安和发展生产,当然要向地广人稀的中原各地移民。明初的大规模由山西向外部移民大约开始于洪武三年(1370)至永乐十五年(1417),共经历了四十多年时间。移民所到的地区主要是河南、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安徽、江苏、湖北、湖南、陕西、甘肃、内蒙、宁夏等地,后来又有转迁至东北、云南、四川、贵州、新疆等地区的。移居者都要到洪洞县北二里的广济寺办理手续,领取“凭照川资”,由于故土难离,虽然外迁有许多优惠政策,如几年不纳粮之类,大家也不愿走。于是,就又有了这样的传说,说是大家都不愿迁移,官府就张贴告示,限定某日之内,愿迁者到广济寺大槐树下报到,不愿迁者,也须到大槐树下等候裁定。至了那日,成千上万的民众聚于大槐树下,这时,官府则调集大批官兵;将来到之人,不论男女老幼,一律捆起迁走,众人一步一回首,看着逐渐远去的广济寺里的大槐树和大槐树上的老鸹窝,心中无比留念,大槐树和老鸹窝也就成了泣别家乡的标志,代代相传,也就有了许多诸如“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问我老家在哪坡,洪洞县里老鸹窝”之类歌谣,这些移民们也就把洪洞县大槐树老鸹窝作为老家,写进家谱。辛亥革命时期,山西巡抚陆钟琦被杀,袁世凯派新巡抚张锡銮率卢永祥部进攻山西革命军,卢军一路烧杀抢掠,进入洪洞后,仍有“半天不点名”的命令,鼓励部下抢掠,可军中士兵大多为山东、河南人,来到大槐树下,纷纷跪拜,认为是回到老家了,不仅没抢,还将在别县抢得之物供于大槐树下。从此大槐树名气更大,时人建立牌坊,牌坊上大书“荫庇群生”,就是纪念此事。建国后,政府多次拨专款,增建建筑,辟为公园,如今的每年4月1日-10日,洪洞县都要举办“寻根祭祖节”,来此参加祭典和观光的海内外华人多达十几万。
    由于强迫移民中的大多数人是被反绑着,路远时间长,渐渐形成习惯,至今人们仍有将具有背着手走路特征的人称为洪洞县人后裔的说法。捆着走路,大小便时便要报告,请求解开,次数多了,解手也就成了大小便的代名词,至今仍在使用。

作者:jiyanbiao (2007/9/19 14:14:00)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38 每页5条 当前4/8页 [1] [2] [3] [4] [5] 下一翻页 尾页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29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29)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季氏论坛  执行时间:7,980.5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季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