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范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范氏论坛 >> 新闻公告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回复:黔西中坪范氏排行 第 6 楼

中华范氏历史名人


范文澜:(1893-1969年)现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曾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共中央委员。字芸台,后改字仲云。浙江绍兴人。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开拓者之一。重要著作有《中国通史》、《中国通史简编》等。

范瑞娟:生于1924年。女,一级演员。越剧表演艺术家、教育家。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别名范竹山,时浙江嵊县黄泽镇人。表演稳健大方、质朴无华,具男性阳刚之美。擅演正大刚直人物。唱腔承男班〔正调腔〕基础,吸京剧马连良、高庆奎等唱腔处理之长,形成音调宽厚响亮、咬字坚实稳重,行腔迂回流畅的特点,谓曰"范派"。曾任上海市人民代表和政协委员。享受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的政府特殊津贴。

范长江:四川省内江人,著名新闻工作者,曾任《大公报》记者,创立中国青年记者学会。同年在长沙创办国际新闻社。以后在香港参加创办《华商报》的工作;担任新华社华中分社社长和华中版《新华日报》社长、新四军华中新闻专科学校校长、中共南京代表团发表人等职。解放战争时期跟随党中央转战陕北,负责宣传工作。解放后历任上海《解放日报》社长、新华通讯社总编辑、新华社副社长、《人民日报》社社长、政务院新闻总署副署长、国务院第二办公室副主任、国家科委副主任、全国科协党组书记兼副主席等职。著有《塞上行》。
范汉杰常委
    范汉杰(1894.10.29-1976.1.16),名范其迭,字汉杰,广东省大埔县三河镇梓里村人。出身清贫之家,其父乃乡间文人,任小学校长多年。幼年就读于梓里公学,后考进广州理工学堂。懂日、德语,是国民党高级将领,蒋介石嫡系心腹爱将。
    民主革命时期,1911年夏考入广东陆军测量学院第五期三角科天文测量班。1913年毕业后任职于广东陆军测量局科员,在东江、潮汕一带从事测量工作。后在粤军第1军邓仲元部任参谋和连、营、团长等职。1920年调任两广盐运使署缉私总稽九江缉私船管带,后又升任江平舰舰长。1923年转任桂军刘震寰部参谋、科长、支队长等职,官阶为上校。
    大革命时期,1924年5月进入黄埔军校创办,从军多年,年近30岁,对报考军校曾犹豫过,但出于对革命的憧憬,还是去报考并轻松地被录取,是黄埔第一期唯一的上校衔毕业生。毕业后象其他毕业生一样从头做起,在国民革命军第1师历任排长、连长、营长、团长等职。参加了第一、二次讨伐陈炯明的东征。1926年夏参加北伐,调任国民革命军第4军第10师29团团长。率部参加著名的汀泗桥战役和德安马回岭战役。10月提升为10师师长,成为黄埔一期生中最早任师长者。参加了大败军阀吴佩孚的汀泗桥战役和讨伐孙传芳的江西德安马回岭战役。1927年4月宁汉分裂。汉方第1军军长陈铭枢、第10师师长蒋光鼐投奔蒋介石,也随军离开武汉转赴南京,深受蒋介石器重,被派往浙江担任警备师师长。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8月蒋介石下野,浙江警备师被改编,被调任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总指挥部高级参谋。不久蒋介石重新上台,奉派去日本考察政治,军事,接着又转赴德国,在德国多所军事学校见习。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回国,历任第19路军参谋长、第3路军总部军长兼副总指挥。1933年李济深与19路军军长蔡廷锴在福建成立福建省人民政府,任参谋长,随后担任国民党中央军校教育处长,后转任国民党军委会中将高级参谋。
     抗日战争时期,任国民革命军第27军军长,率部在山西太行抗击日军达4年之久。1941年冬调升为第38集团军总司令。后调任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兼参谋长,国防部参谋次长、国防部陆军副司令兼郑州指挥部主任、第一兵团司令等职。1945年3月被正式授予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衔,5月当选为国民党第六届中央监督委员会委员,成为蒋介石嫡系中的心腹爱将。
    解放战争时期,任冀热察边区总司令兼热河省主席,国民党军装甲兵团司令等职。1948年7月奉蒋命将驻锦州、山海关的国民革命军部队重新整编成新8军和新5军。9月被任命为东北“剿总”副司令兼锦州指挥所主任。10月在辽沈战役中战败,被中国人民解放军俘虏于锦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北京功德林战犯管理所学习改造。1960年11月被特赦释放,获赦后任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文史馆专员。1964年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常务委员。
    1976年1月16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82岁。译有《德国步兵小动作》等小丛书,撰有《锦州战役回忆》等文章。后来,其在海外的子女回到北京,将放在八宝山的骨灰取出一半,带往台湾安葬。

(黔西 范顺文辑)


作者:220.172.214.* (2007/11/1 13:11:26)   回复此贴
  回复:黔西中坪范氏排行 第 7 楼

范振绪副主席
    范振绪(1872-1960),字禹勤,号南皋,晚年号东雪老人、太和山民,甘肃省靖远县人,故居在县城会馆巷。1881年9岁时父亲病故,随母亲娄氏扶柩回故里靖远。自幼受到家庭的良好教育,勤奋笃学。1906年加入中国同盟会,成为甘肃早期参加辛亥革命运动的主要人物之一。是中国著书画家。
    民主革命和大革命时期,分别于1901年、1902年恩正并科考试中考中府试第四名举人。1903年癸卯科进士,初任工部主事。1906年赴日本留学,在日本法政大学攻读法律。1909年从日本回国,任河南省济源县知县,主修《济源县志》。1913年当选为国民政府第一届国会参议院议员。1915年袁世凯称帝,拒绝参与复辟活动,赴南京。1916年出任河南省孟县知事,3年任期届满后回北京,深居荣宝斋从事书画创作,维持生计。1921年被绥远督统马福祥聘为记室,出任萨拉齐县知事。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9年马福祥任青岛市长,遂同往并任秘书,协同马福祥著《观澜亭记》,勒碑立于青岛海滨。1934年返回兰州,被聘为甘肃省政府顾问,兼禁烟委员会委员。1936年应西北骑兵第5军军长马步青聘请,担任教师,移居武威。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1940年被选为甘肃省临时参议会副议长。1941年与张大千同往敦煌,研究壁画,抢救国宝。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委员,后当选为甘肃省政治协商会议副主席,被选为甘肃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7年由其主笔,郝进贤、吴绍镛、马文江、郭维屏、米瑛等甘肃名家联合绘画的《红军长征图卷——甘肃段》长达36尺,送北京“八·一”节展出,副本在甘肃省博物馆保存。
    1960年8月21日因病在兰州逝世,享年88岁。临终嘱其夫人杜郁文:“我一生无长物,我死之后,可将我珍藏的《宋徽宗山水画卷》、《大痴富春山色长卷》和我晚岁所画的《祁连山色长卷》捐献给国家珍藏,作为党和国家关心我的报答。”著有《东雪草堂笔记》、《东雪草堂诗联存稿》、《夜窗漫录》、《学画随笔》、《东雪杂文》、《兰州事变纪略》、《燕子笺秦剧本》、《桃花扇秦剧本》、《济源县志》、《靖远县新志稿》等。夫人杜郁文曾向靖远县人民政府捐赠《东雪杂稿》和《王荷泽遗稿手秒本》,由县政府办公室收藏,张慎微编辑《范振绪先生诗文遗稿》油印问世,靖远县政协搜集整理的《范振绪先生书画选集》1992年出版,书法作品被兰州碑林收录。其生平事迹编入《中国画家大辞典》、《中国美术家名人辞典》等典籍。

作者:220.172.214.* (2007/11/1 13:12:28)   回复此贴
  回复:黔西中坪范氏排行 第 8 楼

范长江巧续阎锡山“悬联”

    1937年阎锡山路过江苏无锡,登锡山游览,忽然对他的随从们说:“我有个对子的上联‘阎锡山过无锡,登锡山,锡山无锡’,请大家对个下联。”随从们无人能对,阎锡山十分得意,登报公开证求下联。好长时间,竟无人属对,几乎成了绝对。
    8年后的1945年,新四军挺进中原,著名记者范长江跟随陈毅来到安徽天长县采访新四军时,想起了阎锡山的悬联,突然灵机一动,对陈毅叫道:“有了,有了,阎锡山对子我对起来了!”范长江对下联是“范长江到天长,望长江,长江天长。”陈毅低吟了两遍,连声称赞说:“范长江果然才子也!”
    阎锡山(人名)过无锡(地名),登锡山(地名),锡山无锡;(阎锡山出句)
    范长江(人名)到天长(地名),望长江(地名),长江天长。(范长江续对)


作者:220.172.214.* (2007/11/1 13:13:34)   回复此贴
  回复:黔西中坪范氏排行 第 9 楼

范石生将军
    范石生(1887-1939),字小泉,云南省河西(今峨山)县人。幼从父读书,稍长从伯父兼习中医。1903年中秀才,不久考入云南优级师范,在校期间受教师影响加入中国同盟会。
    民主革命时期,云南优级师范毕业后受聘任宁洱县(普洱)高等小学校长,后经世交李鸿祥介绍到新军蔡锷部任文书。1909年考入云南讲武堂,参与学员中的秘密革命活动,与同学朱德、邓泰中、杨蓁等人志同道合,遂结为金兰之交。毕业后被分到新军19镇75标任见习排长,见习期满转为少尉排长。1911年和朱德等参加蔡锷领导的云南“重九”起义,攻打云贵总督府,推翻清廷在云南的统治,成立云南省军政府。1915年底组织护国军出师讨袁,作战勇敢,屡立战功,被提升为炮兵团团长。讨袁成功后,被委任为师参谋长。1920年因与顾品珍发生矛盾,离职回昆明。不久被唐继尧复任命为少将参议,随邓泰中的第1纵队入川。1921年随顾品珍回滇倒唐(继尧),孙中山命为北伐先遣司令之职,率部驻滇、黔、桂边界。1922年随滇军总指挥杨希闵东下,与桂粤军配合收复广州,迎孙中山返穗指挥。升任直辖滇军第3师师长。1923年升任第2军军长,授予陆军上将军衔。
    大革命时期,1925年援桂受挫,驻军平马(今广西田东县)休整。1926年所率滇军第2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16军作为北伐军总预备队。周恩来指示王德三,派共产党员余少杰等9人到16军任职并兼任党代表。他们在部队中宣传革命道理,事事以身作则,短期内改变了部队的面貌。1927年蒋介石在各军中“清党”,遭到范的抵制。蒋介石遂在范部安插密探以监视范的举动。范对蒋介石的种种倒行逆施,曾愤慨地说:“中山先生制定的三大政策也不要了,还谈什么国民革命?真是挂羊头卖狗肉!”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8月奉命在湖南郴州待命。得知朱德率领的南昌起义部队就在附近活动的消息,便立即派人寻找,商量合作。当时起义部队正处于极端困难之际,军需无法接济,伤病员无法治疗。经协商后,起义部队暂用16军47师140团番号,朱德化名王楷,并在范部任职。给起义部队补充弹药、冬装、棉被等各种装备,并给官兵拨发两个月的薪饷。合作期间,起义部队以范部的名义进行革命活动。在朱德的帮助启发下,思想有了极大的转变。朱、范合作的事被告密,蒋介石下令要范将朱德部队解除武装,将朱德解京正法。范则把这一消息即告知朱德,让朱德从容率部离去,并赠朱德部队几万元现洋作为路费。朱德离开16军后,即称病往广州休养。1929年初第16军被缩编为第8路军第5师,继后又改编为51师,任师长兼襄樊警备司令。年底51师调驻襄阳,贺龙、周逸群率领的红军在建立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后继向川、鄂交界地区发展,蒋介石令范前去围剿,范令152旅派队尾随,并不与红军接触,以应付蒋命。1932年提请辞职,1934年获准寓居庐山。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七·七”事变后回云南,在昆明以行医为业,不再过问政事。1939年3月在出诊途中被人行刺于昆明街头,终年52岁。

作者:220.172.214.* (2007/11/1 13:14:38)   回复此贴
  回复:黔西中坪范氏排行 第 10 楼

范廷兰将军
    范廷兰(1903-1938.3.8),河南省温县人。行伍出身。中国国民党爱国将领,抗日英雄。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积极参加对日作战,并以战功升任第一战区游击第4总队少将总队长,率部活动在太行山一线,伺机打击敌人。太原会战后,率领队伍退入太行山区,根据日军活动情况,采取灵活战术,寻机打击敌人。1938年春,奉命率部固守河南修武县五里源,阻击日军南侵。同年3月日军前来进犯,指挥所部英勇反击,并用抗日救国的道理勉励官兵为国杀敌。3月8日在河南省修武县与日军短兵相接的拼杀中,身负重伤,光荣牺牲,时年35岁。

    范传甲烈士
    范传甲(1873-1908.11.19),安徽省寿县人。1905年加入中国同盟会。是中国留学生之父、安庆内军械所主要成员之一。民主革命烈士。
    1904年到安庆,参加新军驻安庆常备军,与柏文蔚等组织“同学会”,任马炮营正目,宣传革命思想,组织一批有志之士,准备武装反清斗争。后选入工程学校,送南京讲武堂学习。回安徽后,任工程队队长,密谋反清革命。后至南京,与赵声等结识,准备联合发动起义。1908年清廷调集湖北第八镇、江南第九镇、安徽第31混成旅协同新军在安徽太湖会操,值光绪帝与慈禧太后相继死。认为这是起义的绝好良机,遂与熊成基约定在安庆起义。
    1908年11月19日夜发动安庆起义,熊成基从城外率马炮营先发难,领军进逼城下。范在城内应援未成,被捕牺牲,时年35岁。现安庆市博物馆就是原来的“熊、范二烈士专祠”。


作者:220.172.214.* (2007/11/1 13:15:20)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27 每页5条 当前2/6页 [1] [2] [3] [4] [5] 下一翻页 尾页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14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14)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范氏论坛  执行时间:2,632.8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范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