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季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季氏论坛 >> 源流古迹 >> 浏览主题 版主
 
 留言备忘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登记   史上名人(清前)   季氏企业   当今名人(民国后)   季氏取名  全部分类
  回复:季友封邑--季姓根源--费县县志 第 16 楼

费姓有三种读音


费在我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是经常用得到一个字,大家也知道,这个
字的读音是“敷畏切”,所以碰到性费的人,称呼起来也只有这样一种读音。

实际上,象这样不问青红皂白地把“费”字统统读成为“敷畏切”,
是大谬不然的。因为,这个字如果用以表示姓氏,就应该有三种不同的读音,
除了一般习惯所读的“敷畏切”之外,还有发音为“翡”的“附胃切”,以及
发音“鄪(读bì)”的“彼肄切”。

费姓这三种读音上的分别,是十分重要的,因为,三种不同的读音,
分别代表了费姓三种不同的来源,真可以说是攸关大体,不能混为一谈,以
下,便是这三支费姓的来龙去脉。

读作“敷畏切”的费氏,根据考证,是春秋时代鲁国的大夫费序父的
后裔,费序父食采于费,所以他的子孙也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地命氏”地姓
了费,当时的费邑,就在今山东省鱼台县的西南方,该地现在仍有一处“费亭
”,相传就是2000多年以前鲁国费邑的旧址,当然,也就是这支费姓的最早发
源地。

第二支读作“附胃切”,也就是发音为“翡”的费氏,根据《姓纂》
的记载,则是夏禹的姒姓后裔。该书是这样说的:“史记云,纣幸臣费仲,夏
禹之后,江夏。”

由此看来,这一支费氏的始祖,是可以远溯到4200年前的夏禹的,殷
商末代暴君纣王的宠臣费仲,就是以费为姓的夏禹后代,后来,这一支费姓主
要是繁衍于江夏一带,古时江夏,就是今湖北省武汉周围的一片地方,跟第一
支出自鲁大夫费序父的费氏,在时间和地点方面,都是颇有一段距离。

另外,根据汉代史游所编著《急就篇》的“姓字注,却认为这一支费
氏是楚大夫费无极的后代。春秋战国时的楚国,是颛顼的芈姓后裔所建,则推
溯起来关系更远了。

第三支读作“彼肄切”,亦那发音为“鄪(读bì)”的费氏,也是发源于春秋
时的鲁国,由鲁桓公的儿子季友所传,算起来是周文王的姬姓后代。这一段姓
源考据,是见诸《姓氏考略》上所记载的“音鄪(读bì)”,梁相费泛碑,鲁桓公子季
友为大夫,有功封费,因氏焉。”

这个季友受封的费邑,也称为“鄪(读bì)”,或叫“●”,司马迁在《史记
》上,曾以一再提到这个地方,譬如“周公世家”上提到“伯禽伐淮夷徐戌于
鄪(读bì)”,及“厘公以汶阳,鄱二邑封季友”等事。这个费邑,现在的位置是在山
东省县的西南,当然,这一支费氏也是发源在这里,不过,却与发源于同省鱼
台县的那一支费氏,来源有所不同。

根据以上的说明和分析,姓费的人士,当可对自己的来龙去脉,有了
进一步的认识。

在我国历史上,细数费氏的杰出人物,恐怕头一个就要数到东汉的大
学者费直,他所治的古文《易经》曾经被后世的学者推崇备至,更不晓得历来
有多少读书人把时间和精力花在这部古文《易经》的研究上。
● - 此符号代表非标准汉字,恕无法显示。


作者:jiyanbiao (2007/9/1 10:31:50)   回复此贴
  回复:季友封邑--季姓根源--费县县志 第 17 楼

安徽无为季氏族谱和祠堂正在筹建中,希望无为季氏族人互相转告!安徽省委省政府信访局:季学成.

作者:60.166.225.* (2007/9/12 21:01:12)   回复此贴
  回复:季友封邑--季姓根源--费县县志 第 18 楼

无为"季祠"建于南宋末年,历一千多年,历来为当地一景。由于年久失修、风雨侵蚀,目前止留残坦断壁。修复"季祠",对于宏扬传统文化、宣扬爱国主义、凝聚民族精神、建设和谐社会、促进当地旅游经济,都是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季学成  0551---2608918,13956951918

作者:60.166.245.* (2007/9/15 20:39:41)   回复此贴
  回复 楼主:季友封邑--季姓根源--.. 第 19 楼

我是湖南季氏子孙,属渤海季,为何没有我们湖南这一支的季氏谱列?

作者:116.25.30.* (2007/9/27 18:40:47)   回复此贴
  回复:季友封邑--季姓根源--费县县志 第 20 楼

我是临沂兰山区马厂湖镇的,清朝中业从费县迁来!qq;40591652

作者:221.214.216.* (2007/11/7 21:11:08)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29 每页5条 当前4/6页 [1] [2] [3] [4] [5] 下一翻页 尾页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22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22)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季氏论坛  执行时间:5,619.1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季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