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氏网新闻】广东梅县与平远县池氏来源及其种种

    中华池氏网 2013年2月5日 万家姓


1995年5月,经江西会昌县白竹水口,杉树排等地诸位池氏长者多年辛劳串联聚商,发起并成立池氏族谱联修筹备小组,后经广泛联系,亲切恳议,终于得到会昌、瑞金等十二县市和福建武平等五县市,广东南雄、梅县等地并湖南安仁县等地池氏大众群情响应,他们在会昌召开来自各方共六十六人代表大会,选举成立了工作委员会,通过工作计划报告,财经预算方案及管理制度,并成立以池达程、池盈梁、池林发等人写作班子。他们广泛联系或亲赴其中四省二十一县市(有一万一千多人丁参加),广泛搜集族谱,分析整理,经过一年艰苦努力,终于写成《赣闽粤湘池氏联修族谱》。该联谱除“谱首目录”(含序文、凡例、家训、源流浅析、宗亲分布图、机构设置、人物志等)为首本外,另有十一本谱册设置,一大摞,沉甸甸,不愧为大手笔,没想到“山沟里”确实飞出了“金凤凰”(这种情况恐怕全国不多)。本文就是根据该《联谱》和梅县《明阳池氏族谱》再查一些资料而写的。 
   
  一,南宋河南西平县人池溥,绍兴年间(公元1131-1162年)出生。他任广东连州“户籍官”(见注1)时,卸职回家,路经江西赣州,因“爱其山川之胜,风俗之淳”,毅然定居。他有两子,长子旭公又有四子,其中第二子梦鲤公于宋末咸淳甲戌即1274年中了特科状元(不按三年常规而临时考录谓之‘特科’——这是在国破家亡之际,贾似道被罢职后由其同党陈宜中宰相热衷搞的)。梦鲤公“名不逢时”,他中状元时距南宋灭亡1279年只有四,五年时间了;历经四十多年蒙古兵对南宋进攻,1276年宋帝端宗被迫出降,剩下三年宋王室更是苟延残喘:据《中国皇帝全传》,“陈宜中做宰相,使将士离心,城池或降或破 ······ 元军第一次逼近临安,几十位大臣竟趁夜逃走,朝中为之一空。更令人捧腹的是,签书机密院事文及翁和倪普等人,竟暗示御史台和谏院大臣弹劾自己,以便逃走”。在这种情况下,梦鲤公会回归故里隐居亦已是必然。估计他五十多岁谢绝人世。 
   
  池溥公于南宋毅然定居赣州仅仅是因爱其“山水人情”吗?堂堂一个大宋王朝自从迁都“日出东南隅”之临安后,半壁河山已为金占领,西平亦在其中,但中原等地战争仍频繁不断,宋政府又腐败无能,民不聊生,池溥“解组归田”,还回到西平干什么!所以他也与史上客家五次大迁移一样,“走到哪里就落脚在哪儿”,只不过他不是“军团式”的迁移罢了(见易中天作品集“不要问我从哪里来”)。 
   
  梦鲤公有四子,第三子桂五公(法名念五郎)竟有十子,第十子千十郎于元朝中、后期从福建上杭携妻与子仕宗公迁居广东程乡(今梅县)长滩“韩莆都”,他就是今梅县“明阳”池氏一世祖宣公十郎。从千一郎原名池瑶看,宣公当为池宣(余则不见记载)。 
   
  桂五公其余九子分布是:千一郎从上杭迁广东大埔县;千二郎迁广东翁源县;千三郎(不详);千四郎迁福建武平县;千五郎留居上杭;千六、七、八郎迁武平县;千九郎迁福建长汀县。这些都还仅仅是池溥曾孙桂五公派下后代之一,(属《联谱》谱册第八本),至于其他亦枝繁叶茂,生生不息,主要分布在江西南部、中部,广东北部、中部,福建西部,湖南东部等地,从地域看几乎占了江南池氏“半壁江山”。因此池溥是我们尤其赣南、粤北、粤东池氏之鼻祖无疑,梦鲤公是我们的祖先亦无疑(‘祖先’定义很灵活,有远近之分);宣公十郎则是梅县、平远县池氏人的一世祖。 
   
  从上述桂五公的后代分布看,作为一个缩影,江西赣州、福建长汀(客家人的美丽小城)、上杭、更有宁化之石壁等地既是客家人的住地又是客家人的中转站,当然也是池氏人的住地和中转站。浙江、福建不少池氏又当别论。 
   
  二,宣公后代大都居程乡,唯四世祖永德公迁居平远柞树迳,但其后代即七世祖传公(序言中又称法传公)及其弟授公(又称法授公),一是那里“豺狼虎豹甚多”促使他们念祖心切;二是传公偶“掘得黄金一窖”,因此便回程乡原地寻祖问宅,欲在祖宅地安家,但时过境迁,均告失败。兄病故,授公便在程城之西七里处定居下来,随后其嫂陈氏亦携子广麟公夫妇定居在授公屋侧不远处。据族谱载,陈氏见后倚有山寨,并得知,北宋杨家女将宜娘曾因防止广西壮族首领侬智高叛乱又欲从广州北上荆湖而驻守过北寨,便把它叫“宜娘寨”,新中国成立后,此寨更名为明阳寨,山麓下有三个池氏自然村(见注2),不计外地共约一千人。 
   
  公元1052年,宜娘守此寨时,据说在山麓处挖了一口井,至今不到一米深,但井水清彻透明,盛夏时喝此水还“有点甜”,沁人心脾。而且有史以来从未听人说它干枯过。据说民国时大旱三年,它还能维持二,三亩禾苗生长结穗。如今城里人常到这里买水,夏天还要排队,有的见水深只有几寸深了,意欲走人,但照供不误。这口井被百姓称为仙人井,在梅县有点名气;因为这口井,该村历来被称为杨家井村。近年包括非池氏人的其它地方的善男信女们出资在山上连建两座宜娘纪念亭,不时有人上山烧香,纪念仙人婆婆。村里天天有人上山锻炼,城里人也不时到此山上一览,大有“北将守南粤,东日照西亭”之感慨。 
   
  从上可知,平远池氏是从宣公派下四世祖永德公传下的,而今明杨三个自然村又是从平远七世祖授公尤其八世祖广麟公夫妇传下来的(广麟公夫妇共生育六子,又分别为三村人的祖先)。如今在印尼华侨赞助下,明杨池氏人每年十月都会到平远石镇和柞树迳祭祖,梅县其他地方池氏人聚落不多,但都是宣公后代,这在族谱上均有记载。 
   
  三,明杨池氏宗谱经四次撰修,至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记载了包括平远池氏男丁共1758人,至于女的,因有一夫多妻问题则更多。据粗略统计,一、二、三世是共有的,后来属柞树迳(即平远)者,四世永德、永廉2人;五世龙公、凤公2人;六世能兴1人(其弟能旺已归宜娘户);七世存公、在公2人;八世有贵、有富2人;九世8人(似“应”字辈,但有6人虽在宜娘寨仍归柞树迳户);十世7人(“天”字辈);十一世14人(“戴”字辈);十二世26人(“尚”字辈);十三世26人(“开”字辈);十四世46人(“能”字辈);十五世40人(“德”字辈);十六世14人(“孟”字辈);十七世1人(联盛);十八世,未记载啦。至于平远县池氏实际字辈如何,也许就是兰深先生所说的那二十七个字。 
   
  明杨池氏从一至十七世的字辈亦排得较乱,但从十八世起是: 
   万福兰兴庆,千祥桂子孙;清和成玉汝,宝善正传贤;富贵垂光大,荣华应运全;发隆长有跃,承肇本坤乾。 
  它像一首美丽的诗歌,读来朗朗上口。如今明杨池氏从宣公一世起,已至第二十五、六世;若从池溥算起,则要多加四代,《联谱》就是这样算的。 
    
  明杨池氏族谱尊池瑗为太始祖,堂联为:西平世泽,中牟家声。 

偶又云: 
    
  世系朔西河汉朝名宦宗室鼎元想前人循史儒宗杨芳册史; 
  宗功迁百粤司马遗徽振麟贵胄愿后嗣文章经济克绍箕裘。 
   
  本来我以为这副堂联够好的了,可概括池氏起源全貌,但今发现池氏与司马并无干系,我们起码系秦王族公子池泾阳君后代,不知上联改“司马”为“泾阳”妥否?(参见电脑“寻章摘句话池氏起源”和“公子华、公子池其人其事”)。 
   
  树老根多,人老话多,至此我把话打住。 
                     
         
         
        池上舆于2007、2、26 


更正:“公子华、公子池其人其事”文中高阳君应改为华阳君。 

注:1。池溥为连州“司户”,这里的“司”应为“掌管”之意,但今之俗称“户籍官”古时兼管户籍、土地、赋税、财务收支等。 
   
  2。“宜娘”真名不可考,疑为宋时四品文武官之母或妻诰封“宜人”而来。侬智高 反叛事史书多有记载,但五十七天攻不下广州后即西撤,故并未在宜娘寨开战,这在史书上亦无记载,但据《梅州市地名志》,“宋杨文广将军,驻营于梅州二十里层峦郁翠处”。又据《辞海》,杨文广“仁宗时为范仲淹擢用,后从狄青至南方,为广西钤辖,知宜邕二州”,镇压侬智高反叛实为宋大将狄青一手领导。今梅县有杨文岌,明阳寨前有通江西古道,山上战壕今亦依稀可见。 
   
  3。宜娘寨狮子岌村出了个国民党中将,属明阳二十世,原名池栋兰,1886年生,从军后改名为池守良,被梅县人李铁军军长(见电视剧“陈庚大将”)提为师长,解放战争中投诚我军,解放后逝世于广州。 

  

 


分享按钮>>【池氏家谱源流】“城门失火”新解
>>【侯氏文化古迹】永城网为侯伯文寻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