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氏家谱源流】公子华、公子池其人其事

    中华池氏网 2013年2月5日 万家姓



    刚打印完“寻章摘句话池氏起源”,恰又购得专著: 2003 年 4 月杨宽著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战国史》。原来公子华又作公子桑,公子池又作公子市 即泾阳君——尤其“泾阳君”在《史记》里多处出现,可是我们根本不知道他就是公子池。看来,多少年来我们对公子华、公子池了解甚少及至误会,问题出在此。 


    现在问题是: 这些“新人名”是否同一个人?作者事先不可能为我们池氏人准备史料,但他在解释“公子通国(一 作‘通’、‘繇通’)”时写道:“公元前 314 年秦惠王封公子通为蜀侯(《史记·秦本纪》);《六国年表》记在次年,作公子繇通;《华阳国志》作公子通国”。可见作者是对“一作”经过认真“考订”才把它们“拿捏”在一起的。秦献公公子连(一 作 师隰 )、秦昭王公子稷 (一作 公子恻 )、公子壮又作公子季……看来战国史仅人名就够复杂了。作者在书中还列举了四十二部涉及战国史著作,又有九处有关铜器铭文和诸如四川青川战国木牍等多处文物。他自 1941 年起即着手考订复杂的战国编年等 工作,后发表文章及著作颇多,是一辈子研究战国史的专家。 



    公子华 哪儿去了 


    自从公元前 328 年公子华(与张仪)在 围攻蒲阳后 哪儿去了?杨宽老先生指出,《今本竹书纪年》在对前 305 年的“季君事件”中误把“桑君”作“季君”,从字里行间可看出,此时 公子华 还在朝廷。 

    公元前 309 年惠王 薨 ,其嫡长子武王继位。这个“孔武有力”(勇猛之意)的武王带了三个大力士(其中孟说‘能生拔牛角’)到已经衰弱的周都洛阳逞能(实为要‘窥周室’,‘挟天子以令天下’),结果举九鼎时折断胫骨,两眼出血而毙,时为前 307 年 8 月。不巧的是,他无嗣,以惠王太后、武王后为首的一派便拥立武王弟 公子壮为“季君”;然而次年即前 306 年,惠王妃亦依仗其“异父(?)长弟”并手握兵权的魏冉把在燕国当人质的其子公子稷 接回来,拥立为昭王。双方矛盾白热化,惠王太后一派还“造反”,于是魏冉尽诛 包括公子壮等一大批朝臣,武王后也被撵回魏国。据《史记·穰侯列传》,即使昭王的有“图谋不轨”的诸异母兄弟及至诸侯也不能幸免,“唯魏冉力能立昭王”。这就是闹了三年大杀异已的“季君事件”,“威震秦国”。 

    公子华在这场斗争中怎么样?三年中王室成员(看来 战国时凡‘公子’ 都是王室成员)不可能没有态度,他曾受惠王命出征,可能就是惠王之弟,因此很可能一开始就站在惠王太后一边而被诛 ,不然的话,如果站在惠王妃一边,他也会如公子池等那样事后受到封偿的 ,可是事后更不见其踪影,可能因此而结束了他的使命。当然这只是一种“推理”而已。 

    公子池是谁?据《辞海》,他和公子悝 同为昭王同母弟即惠王妃芈 八子之子。“血雨腥风”之后,前 305 年他被封为泾阳君(泾阳在今咸阳东北很近处, 秦灵公 曾居于此);公子悝 被封高陵君;惠王妃之同父异母弟 芈戎 则封高阳君、新城君;魏冉则 从大良造(官名)升为将军,负责保卫咸阳——他们被称为“四贵”。丞相由惠王之同父异母弟 樗里疾担任,惠王妃则被封为宣太后。由于昭王此时只十九岁(前324 年生,执政五十六年),朝廷大权仍由宣太后和魏冉掌握。 


    从上我们亦可知,设想公子华于十八岁去围攻蒲阳,从公元前 328 年至前306 年又历二十二年,况且公子池还是 十九岁昭王弟,因此公子华应比公子池大二十多岁,他们似为“叔侄关系”而非“祖孙关系”。 



公子池简历 



1. 于前 305 年被封 泾阳君。 


2. 于前 300 年被作人质于齐(战国时 君王为确保子孙继位,往往派弟作人质;战国不执行‘兄终弟及’制,否则就兄弟相残)。 


3. 于前 291 年,由于白起攻陷韩之宛(今河南南阳市),公子池改封于此地。但,据《史记·范雎蔡泽列传》,在魏冉五次任秦相 期间,公子池、公子悝 和 芈戎 三人还轮流担任将军。据《百科·中国史》和查秦史,秦自始至终不设司马官衔。“大马司”系春秋时如宋、楚在“司马”前加上去的,汉武帝时则改太尉为大司马,我们的前人可能凭这些记载得到印象而误认秦也设大司马,其实不然。但从大司马亦相当于“司马”和“大将军”来看,“大司马公子池”说法也错不了多少。 


4. “大结局”。由于宣太后的格外宠幸,上述“四贵” 在改封时得到的都是当时手工业与商业发达的封地,如陶邑 富庶,宛地更以产铁闻名。一直在咸阳的“四贵”凭借经济特权(如放高利贷、参与商业活动等)通过“遥领”方式(收益可折合黄金)而出现“宣太后专制,穰侯(魏冉)擅权,泾阳、高陵君之属太侈 ”局面。昭王“恐后世有国者非王子之孙”,于前 266 年废宣太后(次年太后忧郁而死);同年又罢魏冉相改用范雎,魏冉出关时有“辎车千乘有余”,后死而葬于陶(穰 在今河南邓县,陶 则在 今山东定陶西北);前262 年 华阳君[更正:应为高阳君]又被剥“君”权而赴华阳(今陕西华阴华山之南),途中逝世;而“泾阳、 高陵二君只取消封国,未被逐走(高陵在今陕西高陵)”。此时公子池已六十多岁,但他已很富有,谅“以池为姓”的其子孙有较好生存条件,得以繁衍,后代亦有可能分布到其它地方……。 



池上舆于2007年1月 

更正:06 年12 月文中公子驷 应为公子騑。

 


分享按钮>>【池氏家谱源流】寻章摘句话“池氏起源”
>>【池氏家谱源流】“河西”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