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唐山市滦南县倴城镇芮氏家谱(一)

    中华芮氏网 2012年11月16日 万家姓


序 言

2011年5月1日,我和两位伯父以及堂侄驱车百余里来到天津市宝坻区大钟庄镇康家庄村——我的祖籍所在地寻根。徒生40余年,至此,我才知道自己的祖籍,说来不胜惭愧。寻根后,便开始搜集各种资料开始编纂唐山市滦南县奔城镇芮氏分支家谱。编纂家谱一来是为了传承芮氏先祖的传统,弘扬芮氏家族的美德,记录家族生活史;二来也是为了子孙后代能够以此明晓家族历史渊源,继往开来。但由于年代久远,更因为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文化大革命以及破四旧等运动,不仅那些历史价值弥足珍贵的资料如远祖芮钊的绣像、芮氏家谱、皇帝御赐的历朝历代的圣旨已经大部分迷失。即便是我曾祖辈已几不可考,掩卷沉思,不胜唏嘘。

通过编纂家谱,我才了解到了我们芮氏家族是多么不平凡,在历史上名人辈出,有两宋交替时危难赴国的功臣芮毓;有深明大义、为国尽忠的远祖、明朝右副都御史芮钊;有明朝嘉靖年间两袖清风、治民有方的青城知县、文学家芮元采、芮昌龄;还有清朝乾隆时期的清官芮铁崖、刚直不阿、嫉恶如仇的芮复传以及孝子芮浩、芮嘉赞,艺术家芮维新等等。这些先辈虽然已经作古,但是他们的事迹却依然活生生的,时时刻刻教育、激励我们后辈。在编辑的过程中,不仅使我了解了家族历史,也丰富、提高了我的自身学识和修养,编辑过程中,我需要查阅大量的史料,通过对比、翻译、勘误、推理,不仅丰富了我的业余生活,更使我的知识迅速积累,受益匪浅。

据我的父辈人讲述,我祖父辈离开祖籍是因当时水患严重。我的祖父、伯祖等四人顺水漂流至唐山市胥各庄附近才止,后又徒步百余里到滦南县(当时为滦州)奔城地定居。但因为年代久远等各种历史原因,已经不能知道细节。经多方查阅史料,终于在1921年即民国十年的《辛酉被灾各省救济联合会报告书》一文中查到,宝坻县在1921年和1924年两次大雨成灾,史载:“是年夏,江苏、安徽、浙江、湖北、山东、河南、直隶、陕西等8省水灾,江浙皖3省被灾最重。沿江沿海风水相激,百余县尽成泽国。黄河于山东决口,淹没情形亦极惨重”。其中的直隶即指河北省,虽说里面没有明确提到宝坻县区水灾实况,但我们仍然可以从资料中想象当时一片汪洋的凄惨景象。宝坻县(当时是宝坻县,现在属天津市宝坻区)地处京东平原地带,地势低洼,海拔仅米,土壤黏重,平时年份也是水患频繁,所以当地人有“十年九涝”之说。一旦暴雨,几乎颗粒无收。在当时情况下,祖辈人离开原籍是因生活困窘,无奈之选。经对比史料和祖辈们的生卒年月可知,我的祖父、伯祖等四人是在1921年7、8月份,离开祖籍。时年,我祖父芮祥年仅8岁、伯祖父芮真10岁,祖父还有姐姐,时年12岁,三姐弟在母亲的带领下,逃难至滦南县奔城地区。

从1921年至今年2011年,恰好90周年,在这90年里,我们芮氏子孙在唐山市滦南县奔城地区,生息繁衍,至今已历5代,50余口。除了芮祥夫妇、芮真、芮素兰夫妇去世以外,芮真的妻子,仍健在,今年已经九十有余。

我开始执笔续修《滦南县奔城地区芮氏家谱》,虽参考了一些历史其他姓氏家谱的形式,但也摒弃了一些封建家族观念,体现了现代民主思想和男女平等思想。特别对女性的态度,旧时修谱,女子只写姓氏,不写名字,或者只入夫姓谱,不可入本族谱,在谱中处于男子的从属地位。新修谱中,这一旧规则被改正,女子入本族谱,有名有姓有事迹介绍,与男子地位相等。旧谱多突出“英雄人物”和家族中的名人,为其树碑立传,普通人往往一笔带过。而新修谱具有平民思想,并打破“生不立传”的传统观念,不仅有去世先辈的事迹介绍,也给在世普通人留有一席之地,体现了人人平等的思想。家谱人物介绍附配登个人、夫妻双人及全家福彩照,形象生动,流芳后世,永久纪念。

《滦南县奔城地区芮氏家谱》共分六部分,分别是,序言、芮氏历史源流、江南芮氏概况、宝坻芮氏概况、宝坻大钟庄镇康家庄芮氏概况、河北省滦南县芮氏概况。《滦南县奔城地区芮氏家谱》的编纂是由天津宝坻芮氏东门第二十代、河北省滦南县倴城镇芮氏第三代传人编纂完成,前后历时月余。编续过程中,参考的主要史料是《宝坻县志》,包括康熙版的、民国版的两个版本,另有一些资料是取自于《青城县志》、《清史稿》以及近些年关于古芮国的考古资料。另有已故宝坻区第十八代芮氏传人芮广仪所提供的资料以及河北省香河县韩庄地区、宝坻东门第十六世芮万营所提供的资料。这些资料有的很宝贵,比如说康熙版和民国版的《宝坻县志》,尤其是民国版的,里面记载了大量的宝坻芮姓人士事迹,据编者说多取自于“家乘”,也就是说里面涉及到的人物事迹,大部分来源于芮氏家谱。我们的家谱在文革中毁掉了,但令人欣慰的是能够在其他资料中了解到一部分芮氏先辈的事迹,正所谓“窥一斑而知全豹”,以点带面,举一反三,也算是祖宗庇佑吧。

对一些古汉语资料的译文又加以勘误、校点和修订,在文中,黑体字是引用的史料。这些史料,由于历史久远,又或者是由于刊印、录入电脑等过程中出现笔误,导致一些历史资料有错别字。这直接影响这些史料的真实性,因此,在编纂过程中,本人根据古汉语常用语法的基本特征,重新对一些历史资料加以断句、校正错别字,翻译的过程中,在保持历史原貌的基础上,尽力使译文通俗易懂并使其达到“信、达、雅”的标准。

对资料中所涉及的年号、官职、地名以及风土人情,也都一一解释,因为本家谱采用公元纪年,所以,将资料中的年号、干支纪年法通过万年历查询,都转换成公元纪年法,以保持家谱的连续性。当然,在参考其他人的翻译资料的同时,也改正了一些常识性错误。至于官职,我尽量将其通俗化,或使其和现代官职相对应。对于州城府县等地名,多加旁征以指出是现代何地,使人能一目了然。对于引用史料中的生僻字,我用括号标注的形式给出其汉语拼音,和同音字,以便于识别,有些孤僻字,我还加以解释说明。更是为了使阅读的人能够一目了然。

对于史料,最困难的是断句,添加标点。民国以前,古文著作是没有标点符号的,因此,翻译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怎样断句。经过详细的考证和对照古汉语语法,对史料有疑问的地方重新断句。比如在记述芮永肩(芮铁崖)的传记中有这么一句:“官考复健乾隆癸酉举人诰赠中宪大夫左春坊左庶子官妣尤氏”,主要说明芮永肩的父母以及朝廷对他们的封号,芮永肩的父亲是芮复键,因子做官,后被朝廷追赠为“中宪大夫、左春坊左庶子”,所以在人名“复健”前面加以“官”字,这个“官”后面的字“考”,是古代对去世先人称呼,指父亲,所以,父亲又称“先考”;而后面的“妣(音 bi 比)”,也是古汉语常用词,和“考”相对,它专指“母亲”,两个词经常连用,所以我们常用一个词语叫做“如丧考妣”,就是说悲痛的样子就像父母双亲去世一样。在现代的一些碑文上还在沿用这两个字。称“皇考”、“先考”或者“皇妣”、“先妣”云云。据此,我将这一句断句成这样:“官考复健,乾隆癸酉举人,诰赠中宪大夫、左春坊左庶子;官妣尤氏。”这样一来,意思就很明确了,是说芮永肩的父亲是芮复健,乾隆癸酉年间考中举人,后被朝廷追赠为“中宪大夫、左春坊左庶子”这一官职;其母为尤氏。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当然,这也仅此一家之言,因为本人水平毕竟有限,即便殚精竭虑,失误难免,希望能够得到亲戚们、朋友们的帮助和斧正。
 

2011年5月15日

芮姓历史源流

一、字形、字义

芮: 字音ruì,形声字。东汉许慎所著《说文解字》解释说:“芮:从艹,内声。芮芮,草生貌”。字的本义是指小草刚刚长出来的样子,形容词。做名词时,有几种意思,一是指系在盾上的丝带。二是指“水湾之内”。通“汭(音,rui)” 。《诗·大雅·公刘》曾提到“芮鞫之即”。芮鞫就是指水湾。水湾之内称芮,水湾之外称鞫(音ju)。三是指古国名 ,芮国,西周初年周武王姬姓诸侯国之一,封地在今陕西省大荔县南。
二、芮国源流

2005至2007年在陕西韩城梁带村发现了芮国墓地,其中出土芮国铜器共发现25组37件,多属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这座芮国大墓未遭盗掘,出土遗物殊为丰富、完整。

梁带村隶属陕西省韩城市昝村镇,位于市区东北7公里黄河西岸的台地上,芮国墓地遗址紧临黄河。

在历史文献中,有关芮国的记载较少。即便有,也多是些零零星星的片段。在文献中,我们大约可知西周早期,芮公族长芮伯在朝内担任重要的职位,因为在文献中芮伯之名经常与召公一同出现。《尚书·旅巢命》孔序载,周武王灭掉商朝后四方来朝拜,“巢伯來朝,芮伯作旅巢命。”西周中央政权有两大官署,即卿事寮(音 liao 料)和太史寮。卿事寮主管“三事”和“四方”,接见四方诸侯,是卿事寮的重要使命,芮伯接见巣伯,可见是在卿事寮机构任职之官员。卿事寮官长一般为太保或太师,召公为太保,因此文献记载中芮伯经常与召公一同出现。《尚书·顾命》记载,周成王将崩,“乃同召太保奭、芮伯、彤伯、畢公、衛侯、毛公、師氏、虎臣、百尹、御事”。召公作为太保,芮伯、彤伯是畿内诸侯入朝为官,称伯,卫侯为四方诸侯入朝为官,称侯。成为周成王临终托付之人,且排位仅次于召公,可见此时芮伯的地位是很高的。《尚书·康王之诰》记载,周康王即位,“太保暨芮伯咸進”,谆谆教导周康王勿忘先王之道,要肩负起振兴周王朝之使命。由此可知此时芮伯已是周朝辅政之重臣了。西周晚期,诸侯芮良夫以敢于直谏著称。《诗·桑柔》,毛《序》认为芮伯讽谏周厉王,东汉郑玄的史书《笺》记载:“芮伯,畿内诸侯,王卿士也,字良夫。”另外在《国语·周语》、《逸周书》;《史记·周本纪》及《正义》这些史料中也记载周厉王时有大夫芮良夫,即芮伯。 

在出土的青铜器铭文中,芮伯名字最早出现在荣仲方鼎上。方鼎铭文记载,荣仲邀请芮伯、胡侯和周王子来他新建宫室做客。(一说荣仲请芮伯、胡侯之子入学。)芮伯、胡侯与周王子一同被邀请,说明他们是地位较高的朝臣,同时这两位诸侯的关系也较为密切。

  周昭王前后的青铜器霸簋(音 gui 鬼,古代盛食物的器物,圆口,双耳),也记载霸(霸是人名)受到芮公奖赏的金玉马、制作青铜器簋纪念的史实,是目前最早出现芮公字样的铜器。西周青铜器记载同时赏赐金玉马的人物,仅有史颂和霸两位。同时赏给霸金玉马三类物品在西周金文中非常少见,作为使者的芮公应该是具有一定地位的。出土的陶器——鬲(音 li 力,古代的炊具,也就是三足鼎,相当于我们的锅,)上面有铭文为:“内(芮)大(太)子白乍(作)爲萬寶鬲,子子孫孫永保用享。”大意是说,芮国的太子叫做白,这个器物是芮太子白所作,为了使子子孙孙永远享用纪念而作。这位芮太子白,应是仲姜(也做芮姜)的丈夫芮桓公。仲姜的儿子名万,即芮伯万,关于芮伯万。我们在《左传》桓公三年(前706年)载:“芮伯万之母仲姜恶芮伯之多宠人也,故逐之,出居于魏。” 芮伯万因为非常纵容手下人,所以被母亲芮姜驱逐出境,迁到魏地。

  对于梁带村芮国墓地的性质,目前有两种推测,王晖先生认为韩城一带为“迁徙到梁山之北的大荔之戎,是姬姓的芮伯戎狄化。”史党社、田静先生却认为是《史记 正义》中所说的北芮。但王晖先生戎芮之说缺乏考古根据。又据《正义》引《括地志》云:“南芮乡,故城在同州朝邑县南三十里。又有北芮城,皆古芮伯国。郑玄云周同姓之国,在畿内为王卿士者。”朝邑即今大荔县,其南三十里,接近韩城范围,据此可知,梁带村应是北芮国墓地所在。

芮国从周初始封至春秋中期灭亡,延续时间长。作为畿内之姬姓封国,在文化、社会制度方面与周王室高度一致。当时应该是很繁荣昌盛的。

三、芮姓起源
据《望水上人家芮姓》记载:黄河之北则称为内,黄河之南则称为外。所以现在黄河以北有内黄县也。内邻水而称“汭”,东汉的大文学家郑玄解释说:“内之言汭也,盖人皆面望水”。山西运城历山地区,有沩、汭二水,南为沩水,北为汭水,因而居住在汭水的部族被称之为“内(rui)人”。汭河之地草木茂盛,因而内人又称“芮人”(芮字的本意就是指草木茂盛的样子),芮人,也就是指“生活在草木茂盛之地的人民”。所以芮城以草木茂盛而得名。《芮王庙记》一书记载:“芮者,古初以草著名,故有芮氏蔓延而有芮国”。古彝器有“内仲子鼎”铭文,学者杨伯峻认为:“内即芮也”,这里的“内”就是“芮”字。《辞海》也解释说:“芮通内”;《毛传》里面也称“芮,小崖也”。小指内(芮),大指外,芮伯因居内而得名。秦始皇建立郡县制,芮城之地归内史郡所辖,内即由芮而来也。由此可知,上古时,芮、汭、内三个字意近形似,故而通用。也就是说,这三个字可以互相换着使用,但意思是一样的。
据《芮国源流考》一书记载:“芮处黄河中游,舜禹故乡,建国可上溯夏、商、西周,春秋始衰,公元前641年被秦人所灭,历时长达1300—1400年之久,鼎盛之时,居于辅佐之位。”由此而知芮国兴创于夏朝,最初只有山西芮城之地,为夏朝京都内侯。芮国河对岸的陕西大荔县属西河侯国;商朝时芮国西渡占据了河西侯国之地,使芮国在商朝时地跨黄河两岸,成为历史上跨黄河而居的侯国,雄居西方,位居西方之长,因古代伯为长,故称“芮伯”。芮伯是芮国国君的称呼,每一代国君都称“芮伯”。周景王曾曰:“自夏以后,芮为吾西土,受为西土之长”。芮国势力一直相沿至西周王朝,其地西有陕西朝邑(陕西大荔县)南芮城,北有山西芮城;《括地志》一书记载:“朝邑县南30里有南芮乡、北芮乡,为古芮伯城”。《诗经?大雅?绵》记载:“虞芮质厥成”。虞国在山西平陆县,因此可知芮、虞二国在山西为邻,芮之西土则是指山西芮城的古内(汭)水而言。
当商纣末年,纣王昏暴,虞、芮二君乘天下大乱而扩大自己的疆土,因虞、芮二君为争夺两国之间的田地相争不下,虞、芮二君相约到周国请西伯侯姬昌(也就是周文王)给予评断。当虞、芮二君来到周国境内,见周官员和百姓之间互相礼让,感而相谓曰:“吾所争,周人所耻也,此去只取辱耳”。于是虞、芮二君归国,退而相让,使争议之地弃为闲田。“诸侯闻之,归周者四十余国,是为文王受命元年也”。
周武王取天下,虞、芮虽取悦周武王,但因与商朝王族有血缘关系,所以周武王毫不手软地将虞、芮二国灭亡,将虞国封给吴太伯裔孙虞仲;将芮国黄河北部划给魏国,芮国自此一分为二,削弱了芮国的实力。另将原来芮人迁于华亭,而后将同宗姬姓兄弟封于芮国黄河西部的芮城(今山西芮城),仍为芮国,称国君为“芮伯”;因而西周时芮伯为姬姓,陆德明证曰:“非同姓不封,姬姓也”。也就是说西周时期分封诸王只能封同姓家族,不是周王室同宗是不能够封王的。所以,此时的芮伯和周王朝有着密不可分的血缘关系,属于王族一脉。
姬姓芮国是西周的畿内(都城附近,天子脚下)诸侯,芮伯之位又在虞、魏两国之上,故而历代芮伯均为西周之卿士重臣。史书记载,周武王时,巢伯来朝,觐见武王,大臣芮伯作《旅巢命》传世;周成王即位时,当代芮伯为顾命大臣之一;周厉王无道,大臣芮良夫作《桑柔》16章,讽劝厉王改恶从善,足见芮伯在西周朝中富有众望,而且辈出英才。东周之时,因芮伯“万”(芮伯是每一代国君的称呼,“万”是这代芮国国君的名字)荒淫无道,周恒王11年(公元前709)芮伯“万”被其母芮姜赶出芮国,客居于魏国郑村,因而魏国郑村被称为“芮伯城”。芮国另择立新君,因芮国此举未得到周恒王的认可,于是秦国奉诏出兵干涉芮国内政,秦国执强轻敌,结果被芮国击败。次年周朝王师与秦师共同出兵围魏,将芮伯万解救出来;公元前707年西戎人将芮伯万迎于郑;公元前702年秋,秦穆公帮助芮伯万回到芮国重新复位,芮国由此成为秦国的附庸国。秦穆公20年(公元前640年)秦穆公认为已经没有必要在其枕侧再留一个附庸国君,于是在出兵灭掉梁国的同时,亦将芮国灭掉。芮国西境为同国,东周初年大荔戎灭掉同国,筑王城,建大荔戎国,臣属于晋国。秦厉公16年(公元前461年)秦国灭大荔戎国,在芮、同二国的基础上设“临晋县”。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郡县制,临晋县归内史郡所辖;晋武帝时改临晋县为“大荔县”。因白羌和大荔戎长期居于此地,朝邑芮国的芮人文化,渐渐衰亡,今只有南芮乡、北芮乡,为古芮伯城留下一些遗迹。
魏国郑村,因芮伯万曾居此避祸,而称“芮伯城”。周惠王16年(公元前661年)晋献公灭掉魏国,将芮城赐予毕万。西汉时在魏国之地置“河北县”;北周时改为“芮城县”,因此芮城的芮人文化比较发达,芮伯后裔认为:芮伯曾封公爵而为伯长;西周时,芮君原应有天下,但他将天下推让给周天子,使周王室非常感其恩德,因而民皆被其泽,故而称芮伯为“芮王”。今芮城安家涧有芮王庙,祀芮君,王号则出于此典。芮国灭亡后,芮人以国名为氏,称芮氏、芮伯氏;周朝中掌管著作简册、册命诸侯卿大夫及爵位、俸禄废置的官称“内史”,《左传》记载有:内史过、内史叔服、内史兴父等史官,其后则以官名为氏,称“内史氏”。随着历史的发展,姓氏的演变,古代的内氏、内史氏、芮伯氏先后都改为芮氏。

四、历史名人

历史上芮氏名人辈出。

芮 祉:(生卒年待考),字宣嗣;丹阳人(今安徽当涂丹阳镇)。著名三国时期孙吴国大臣。

芮挺章:(生卒年待考),唐诗人。著名唐朝太学生。著有《国秀集》

芮 毓:“靖康之变”(1127年冬)金灭北宋,名臣芮毓护驾康王赵构从北方到江南临安(今杭州)建立南宋。

芮及言:(生卒年待考),字子及。著名宋朝上高县知县。

芮 哗、芮 晖:(生卒年待考),兄弟二人。著名宋朝时期进士。 芮 烨:(公元1115~1173年),字国器,一字仲蒙;乌程人(今浙江湖州)。著名宋朝大臣、学者。

芮 钊:(生卒年待考),字宗远。著名明朝甘肃巡抚。

芮 麟:(生卒年待考),字志文;宣城人。著名明朝知府。

芮 城:(生卒年待考),字岩夫,一字岩尹,号蒿子,又号长恤;江南溧阳人(今江苏)。著名明末清初学者。

芮清凯:(公元1945~今),河北献县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中将。

芮明福:(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

芮静安:(公元1936~今),江苏人。著名外科医学专家。

芮国安:(公元1935~2008年),山东莱州东宋镇后桥村人。著名建材科学专家。

芮杏文:(1927~2005),中共十三届中央书记处书记、第八届全国政协常委、原中共上海市委书记。

芮逸夫:(1897~1991),当代著名人类学、民族学专家、台湾大学教授。

芮成钢:央视著名主持人。
  芮姓,在全国约有人口57万,在各姓中排第385位,占全国人口的0.04%。 今芮姓主要分布于陕西、山东一带。


 

江南芮姓概况

1、江南芮氏始祖——芮毓

为什么第一部分首先叙述江南芮氏始祖?因为河北滦南芮氏源于天津宝坻芮氏,而宝坻芮氏源于江南芮氏,所以,我们把江南芮氏定位我们的远祖。

芮毓(音yu 玉),字子发,北宋徽宗时(公元1101—1107年)名臣,在朝廷里任奉政大夫兼枢密院事 ,后升迁右司郎(副部级)。公元1127年冬, “靖康之变” 发生,北方少数民族女真族建立的金国灭掉了北宋王朝,汉人沦为亡国奴。宋徽宗、宋钦宗父子皇帝以及众多皇族均被金国俘虏并押送到北国苦寒地区,北宋结束。评书《岳飞传》有这方面的记述。大臣芮毓护驾康王赵构从北方逃到江南临安(今杭州),建立南宋。携家眷居今江苏溧水唐昌乡。台湾大学教授芮逸夫(1897~1991)教授所编的江南芮氏宗谱中,芮毓为一世祖。关于芮毓的详细记述我没有查到,现在流传下来的只有芮毓所作的一首诗《中山既事》。

诗云: 几年压尘嚣,屡欲返初服。   

鹪鹩安一枝,何必恋微录。   

潇洒此村居,茅舍带修竹。   

田园薄有收,积书高过屋。  

所以课子孙,利用聚吾族。   

光大不可期,庶几守耕读。

芮毓生有八子,以八卦取名,依次为乾、坎、艮(音 gen 四声)、震、巽(音 xu 须)、离、坤、兑(音dui 对),史载“时值国势危急,宋金对峙,公恐身罹其祸,常思备患预防之计,因遣八子各徙州县,是为江南芮氏八宗”。因为芮毓第五个儿子芮巽(音 xu 须)时任北宋卷廉使,“靖康之变”,金国灭掉北宋时,被金国大将粘(岳飞传中的粘罕)所虏,所以,芮毓担心家族罹难,于是遣散八子散居溧阳及江南各地。长子芮乾,字永源,娶方氏,居于芳溪;二子芮坎,字源清,娶姜氏,居荆塘(今县内漆桥镇北);三子芮艮,字有文,娶颜氏,居今桠溪镇西舍村;四子芮震,字文吉,娶陈氏,居前马;五子芮巽,北宋时任殿前卷廉将军,字文质,娶杨氏,曾在“靖康之变”时被金军俘虏,后芮巽率侄芮赘、芮予迁洪溪(今安徽旌德县属),其子芮山六迁居旌德;六子芮离,字文环,娶房氏,迁居蒋淀;七子芮坤,字文赞,娶杨氏,徙居当涂湖阳;八子芮兑,字文用,娶何氏,居后芮井头村,留居前马。

芮震的第十世孙芮琦,于明永乐年间迁徙今天津宝坻。

 


分享按钮>>河北省滦南县奔城地区芮氏概况
>>河北省唐山市滦南县倴城镇芮氏家谱(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