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邓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邓氏论坛 >> 新闻公告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主 题: 邓姓探源问邓国 已阅:3434 / 回复:2(楼主)

邓姓探源问邓国

    邓姓是我国的百家大姓之一,总人口约700万,约占全国人口的0.54%,在当今我国常见大姓中,邓姓居第34位。

    据姓氏学家考证,现今遍布海内外的邓姓绝大部分是来自商周侯国——邓国的邓姓。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南阳邓氏祖谱源流序》、唐代林宝的《元和姓綦》及宋代陈彭年的《广韵》等史籍均记载,商王武丁封其叔父曼于邓国,称邓侯。春秋时,邓侯吾离朝鲁,后邓国为楚文王所灭,子孙以国为氏。据夏商周断代工程公布的《夏商周年表》,武丁在位的时间是公元前1250年至1192年。自武丁时邓曼受封获氏,至今已有3200余年历史了。

    邓姓源出邓国,那么,邓国的故地何在?南宋罗泌的《路史》记载了邓国为商人所建。夏之邓国,《路史》云:“邓,仲康子国,楚之北境,史云阻之以邓林者,今之南阳。”商灭夏后,夏人所建之邓国不知所终,至武丁时,又将其叔父曼封于此重建邓国,此邓国直至周僖王四年为楚所灭。因此,商周之邓国是在夏之邓国故土上建立起来的,其中心区域在今湖北襄阳邓城。对此,古今文献多有记载。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说:“邓,曼姓之国,今属南阳。”段玉裁注曰:“今河南南阳府邓州是其地”,清代江永《春秋地理考实》亦有类似记载:“邓国,今河南南阳府西南百二十里邓州是也。”郭沫若《西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邓公墓”条亦云:“邓国故地在河南邓县”。经考证,这几份历史记载中的邓州-----古邓县;均指今天的湖北襄阳邓城。此外,陈明远、汪宗虎《中国姓氏辞典》,张海彤、金连昌《百家姓探源》,吴兴、郭长庚《邓姓史话》,黄节厚《百家姓探秘》等书均明确指出,古邓国的故地在今湖北襄阳邓城。


作者:59.40.41.* (2007/2/3 11:51:46)   回复此贴
  回复:邓姓探源问邓国 第 1 楼

殷高宗武丁封其季父曼于邓时,亦因袭前名称邓国,并因国得氏为邓。

    曼所建之邓国至六世X公在位时,见商王无道,弃商归周,受周公分封并成为周朝南方较为重要的异姓侯国。强盛时期,邓国的疆域北起伏牛山以南的内乡、镇平一带,南至汉水,西至丹江,东北至申国、吕国(今河南南阳),东至古曾国的北境(今河南新野),东南至今湖北枣阳。但是后来发生的两件事促成了邓国的速亡。一是邓巴之战。公元前703年,位于今鄂西一带的巴国想和邓国修好,因巴国是楚国的附庸国,所以事先派特使去楚国请示,楚王同意巴国的意见,并派大夫道带领巴国使者访问邓国,但道走到邓国南疆时遭土人的袭击。因土人所居之地是邓国的附庸国,所以楚派人责备邓国,邓国不知原委,不肯认错。于是楚攻打土人。邓大夫养甥、聃生率军救援,追击时中了埋伏,大败,土人被楚所灭。
  
    第二件事是假道伐申。公元前688年,楚文王借道邓国攻打申国(今南阳市北边),邓祈侯设宴款待,邓国的三个外甥——甥、养甥、聃甥鉴于楚国对外扩张的野心,劝谏邓祈侯不要借道,趁机把楚文王杀了,以除后患。但邓祈侯没有听从三甥的劝告,答应了文王借道的要求。不出三甥所料,楚文王灭申后接着攻邓,公元前678年再次攻邓,灭掉了邓国。曼所建之邓国,至邓祈侯明渊,共22代,500余年。后世所说之邓国多指曼所建之邓国,邓姓人在编排世系时,也多以曼为血缘受姓始祖。
  

作者:59.40.41.* (2007/2/3 11:52:08)   回复此贴
  回复:邓姓探源问邓国 第 2 楼

吾离名宣,字吾离,据说是继一世曼公之后的十九世邓侯。在位时正值春秋末期,列国纷争,邓国虽是侯国,面积却不很大,又处在中原南进、荆楚北图的孔道上,是南北相争之地。为保一方平安,谋求邓国发展,吾离积极推行睦邻友好政策。公元前705年,他偕同谷国(今湖北谷城)伯赢绥一起聘问鲁国,修邻好,学周礼(事见《春秋·桓公七年》《左传·桓公七年》),次年,他又参加了楚武王在沈鹿(今湖北钟祥东)召集的沈鹿会盟。由于他内修政理,外结邻好,使邓国中兴,屹立于列国之林,被称为中兴之君。  
      夏集乡邓营村。这是邓姓后裔居住比较集中的一个自然村,有300多名邓姓人。79岁的邓云老人告诉我们,原先村里有一个很大的祠堂,里面供奉着邓姓先人的牌位和石碑,墙上还画着邓吾离等邓姓名人的图像。现在祠堂没有了,祖先留下来的古迹也很少见到。
   
    经历了3200多年的迁徙繁衍,直到今天,遍布海内外的邓姓人仍然以“南阳”为堂号,称自己是“南阳邓氏”。改革开放以来,远在美国、泰国、香港、澳门、深圳等地的海内外邓氏宗亲会等先后多次组团和派人回国寻根,祭拜先祖,与“老家”人民共同交流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经验。

作者:59.40.41.* (2007/2/3 11:52:30)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2 每页5条 当前1/1页 [1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27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27)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邓氏论坛  执行时间:3,363.3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邓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