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安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安氏论坛 >> 姓氏人物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主 题: 陕西省政协主席安启元 已阅:3870 / 回复:12(楼主)

陕西省政协主席安启元
插图:

原陕西省委书记、省政协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安启元

安启元 1933年7月生,陕西省临潼县人。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西北大学地质系毕业。1956年参加工作后,历任石油部西安地质调查处助理技术员、技术员、松辽石油勘探局地质队队长、大庆石油会战指挥部谝徊捎椭富硬考苹聘笨瞥ぁ⒖瞥ぁ⒂涂罂蟪ぁ⒕伦饕荡Υ?长、党委书记。1973年5月起,历任石油部地球物理勘探局局长、党委第一副榧恰?977年8月起任国家地震局副局长、党组副书记、局长、党组书记。技术职称为高级工程师。1988年6月起,历任中共陕西省委常委、西安市委书记、中共陕西省委副书记。1992年10月,当选为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常委。1994年11月,任中共陕西省委书记、省军区党委第一书记。1997年1月,任陕西省政协主席。专著有:《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的党风廉政建设》、《抓大事抓落实兴陕富民》等文集。

老省委书记安启元的豪迈往事

  他全程参与大庆石油会战;他在唐山地震后,出任国家地震局局长;20世纪80年代末,这位漂泊数十载的游子回到家乡,相继担任西安市委书记、陕西省委副书记,陕西省委书记;1998年,他担任陕西省政协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在第十次来北京参加全国政协会议之前,担任近十年全国政协常委的他终于等到了有关渭河治理的定锤之音,中央财政将拨款229亿元,这是他坚持九年吁请到的陕西历史上最大一笔中央拨款。

  探明储量,参与会战———那些“扭转乾坤”的日子

  虽然他的名字早已耳熟能详,但一直没有见过,直到今年全国两会之前的2月25日。那天下午3点,安启元乘坐的飞机从咸阳机场起飞,17点50分,他到达北京友谊宾馆。我采访他的时间事先已经约好:19点30分。

  从17点50分到19点30分的时间里,他做了几件事:在餐厅里吃饭;把读书笔记本和两只圆珠笔、一根笔芯从行李箱里拿出来,放在写字桌右边上层抽屉里;把《历史风云中的余秋里》这本书拿出来,放在写字桌上面;再把为全国两会准备的一整套发言和提案材料放在写字桌中间上层抽屉里。

  看到《历史风云中的余秋里》,我小声读出了书名,他笑着问:“认识他矗俊薄暗比唬辣劢惫裨焊弊芾怼!蔽掖稹?

  “他还是业睦仙霞丁4笄焓突嵴绞保鞘凸ひ挡坎砍ぁ!?

  豪迈而光荣的岁月。1960年2月20日,中央决定在大庆地区开展石油勘探会战。5月,在余秋里的领导下,石油工业部将4万名职工送到茫茫草原。而在此之前,安启元和他的同事们已经在大庆驻扎一年,探明了200平方公里的储油面积,估算了1亿吨以上的可采储量。

  安启元1956年从西北大学地质系毕业后,和同事们一道,先到达甘肃东北,后转战陕北,再到辽宁、吉林,终于在黑龙江大庆“扭转乾坤”,见到了“石油”。大庆,对于他们,对于新中国,都有着开天辟地的意义。

  安启元戴上眼镜,拿起《历史风云中的余秋里》自言自语:“大庆会战写在哪儿了?”

  历史书是安启元的最爱,而最爱中的首选当属“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历史”。关于那20年的记述,他随意瞥上“一句半句”,往事就如潮水一般涌上前来。

  他轻轻地抿抿嘴:“干完活儿,摘下手套,脱下衣服,它们就是能站着的冰壳子。”参与大庆会战的十年间,安启元担任过会战总部第一采油指挥部油矿矿长、井下技术作业处处长,从来没离开过一线。“跑野外,到井下,和工人干一样的活儿”。

  那些年,他每天睡不到8小时。“三年困难时期,我每月定量28斤粮食,一年不吃一顿白面,更没见过大米。”就这样,他每月还要省出3斤粮食支援工人。

  饿着肚子下基层、写材料、开会记录连轴转的他,在开会做记录时,好几次从椅子上重重地摔在地上,“摔醒了继续记”。

  从渭南到潼关,一路走来———那些水患萦绕的日子

  安启元“我为祖国找石油”的职业生涯结束于1978年唐山地震后,李先念副总理亲点其担任国家地震局副局长。

  担任国家地震局副局长、局长的十年,是安启元在北京工作的十年。1988年后,他担任挛魇∥N⑽靼彩形榧恰⑸挛魇∥笔榧牵?992年返回北京工作两年后,他再回陕西,担任省委一把手。

  那些年的水患时节,安启元一次又一次来到渭河边,穿着雨衣雨鞋,沿着河堤,从渭南一路走到潼关。

  “渭河水患,始于半个世纪前。修建三门峡水库后,清澈、和缓的渭河变了,变成平时干涸少水、每逢汛期必定成灾的怪河。”安启元认为,三门峡水库蓄水是导致渭河河道冲刷动力减弱,过洪能力萎缩,洪水流速减缓的主要原因。

  论证三门峡水库蓄水与渭河水灾的因果关系,在解决渭河水患问题上切中要害,在担任省委书记的四年里,安启元有所设想,但是没能完成,很遗憾,“甚至没能将这一问题推到一条解决的通道上”。

  1998年,安启元卸任省委书记,担任陕西省政协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在政协,做了当省委书记时没有做成的事”——

  2000年全国两会,安启元将《改变三门峡运行方式,综合治理渭河流域》的提案带到北京,如他所料想的,这份提案引起了新一轮“争议”。

  2001年,针对安启元的提案,全国政协副主席、水利部原部长钱正英率全国政协、中国工程院考察团深入56个考察点对渭河流域进行实地调研。钱正英直言:“如果以现在的认识水平考虑黄河第一期工程,我们可能选择建小浪底,而不是建三门峡。”

  考察团回京后,将加快渭河流域综合治理的调研报告呈报中央。2005年底,《渭河流域近期重点治理规划》出台,国家在2010年前,安排投资229亿元进行渭河综合治理。这是渭河史上也是陕西省历史上获得的最大一笔中央拨款。

  “我也算完成任务了。”安启元痛痛快快地舒了口气。虽然规划方案并没有完全采纳安启元八次提案提出的三门峡停止发电、全年畅泄的方式,而是采取了一个相对折中的方案,不过,由安启元启动并激活的各方参与对三门峡工程的重估,对于中央当下乃至日后决策的参考价值不言而喻。

  走到哪儿记到哪儿———那些入神享受的日子

  回顾多年一把手的工作经历,安启元概括:抓大事抓落实,要求别人之前,自己先做到。

  要求别人下基层,他自己走在最前面,每次渭河发水,他都沿着河堤用脚走。他要求别人任人唯才,他自己首先做到了几十年不为亲属“说一句话”:老伴儿没有正式工作,他在大庆时,她参加生产队劳动;他在北京时,她在居委会服务;他当省委书记时,她在省委大院做“一般性的工作”。他的两个孩子都下岗了,他不想办法,连推荐也没有一句。

  “在上层,要多理解人。”安启元轻轻地说:有的人能力强一点,就给他多一点工作,有的人平常一些,也有适合他的位置,做工会和后勤服务就不错。“没有人是没有缺点的,你有,我也有。”说到这儿,他突然有些沮丧:上大学时,我的历史和外文学得不好。“但我的数学学得好,我当过数学课代表。”他的表情多云转晴。

  “学习的事情,总是要认真的。”所有来到他办公室的报纸杂志,他都看。他的案头总是有书,他坚持记读书笔记,即便是在担任省委书记时,都不曾中断。人到了哪里,笔记本和圆珠笔也随身到哪里。他时常翻看万花筒一般的笔记本,有些让他思索,有些让人忍俊不禁——

  什么是潜规则?就是权力意志规则,权力是一种力量,凭借权力的强制性去实现一定的利益意志,这样的利益意志背离党章规定。

  老年人要走出三圈,一是走出心理障碍圈,进社会圈;二是走出缠绕圈,进自由快乐圈;三是走出孤寂圈,进朋友圈。

  还有——

  把每天当成一辈子过,到晚上入睡时,人就死了,第二天又重生复活了,又获得新生。

  坐着读书,躺着思考,站着做人。清醒而不被同化,清正而不同流合污,独立又自尊。

  我和他都对这个笔记本充满兴趣,他读着其中的句子,入神而享受,甚至听不到我在说什么了。


作者:安志民 (2010/3/22 19:54:46)   回复此贴
  回复:陕西省政协主席安启元 第 1 楼

插图:

安启元接受英国记者采访。记者刘珂摄

  本报讯(记者程慧)全国政协常委安启元昨天接受英国《金融时报》两位记者采访时,第九次呼吁改变三门峡水库运行方式,减轻渭河流域水患灾害。

  渭河是黄河的第一大支流,全长818公里,流域面积13.5万平方公里。2003年8月,陕西省渭河流域出现大范围、长时间、高强度的持续降雨,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3亿元,约57万人受灾。据专家分析,造成渭河洪灾的主要原因,是三门峡水库高水位发电运行、潼关高程居高不下,造成河床淤积抬升,渭、洛河顶倒灌。此外,黄、渭、洛三河及南山支流堤防标准低、质量差、不配套,也是造成洪涝灾害的直接原因。

  渭河洪灾是问题的总暴露

  “严重的渭河洪灾,是三门峡库区问题的一次总暴露。”安启元指出,三门峡大坝本身规划设计就有缺陷。“应该在大坝上设计孔洞,让流沙排出去。”同时,对泥沙问题估计不足,建成后水库发生严重淤积,渭河下游逐渐出现了一系列灾害:潼关高程抬升、泥沙不断淤积、河道河床不断抬高,过洪面积大幅度减小、洪涝灾害不断发生。现在虽然经过两次改善,淤积仍然严重。

  据不完全统计,三门峡建库40多年来,渭河下游干支流有17个年份出现决口,决口达73次之多。累计淹没农田600多万亩,冲毁房屋21万间,给当地人民带来沉重的灾难和损失。

  根本解决办法让三门峡“敞泄”

  安启元指出,“根本办法就是敞泄,无阻挡的敞泄!”安启元认为,目前采取的汛期敞泄只是改良性措施。“改变三门峡水库运行方式,停止三门峡水库蓄水发电,让其敞泄运行,渭河下游就可以进行大范围的溯源冲刷,洪水传递和进入黄河的时间就可以大大提前,潼关高程和洪水水位就可以大大降低。”

  安启元指出,目前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建成运行后,已基本代替了三门峡水库的主要任务和发电功能,黄河上游也修建了一批大型水库,“这是敞泄的重要前提。”

  尽快实施综合治理规划

  “要想从根本上治理渭河水患,必须将渭河流域的综合治理纳入国家重点工程规划。”

  安启元告诉记者,在陕西全国政协委员的呼吁下,2005年12月国务院批复了《渭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规划提出用10年左右时间,初步建成渭河流域防洪减淤体系,确保重点河段和地区的防洪安全,缓解水资源短缺状况,改善渭河干流及支流水质,遏制人为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国家计划投资229亿元,逐步实施。

  安启元坦言,虽然目前面临方方面面的问题,但依照科学求实的态度,最终会有一个令人满意的结果。

  “如果治理不好我还会提下去”

  “政协委员要敢于讲真言,敢说实话。”从2000年开始,安启元连续8次在全国政协会议上提出相关提案。2003年,在水利部对提案办理情况征询意见表上,安启元当时签下了“不满意”。他认为,若及早实施,2003年渭河流域的洪水就不会造成巨大损失。

  “如果治理不好,我还是会提下去。”安启元说自己以后还会保持对渭河治理的关注。“坚持这个意见,不是因为我是陕西人,而是两利之间取其大、两害之间取其小。”

  他郑重强调:“为陕西人谋福祉应该,为全国人民谋福祉更应该!”



作者:安志民 (2010/3/22 19:57:29)   回复此贴
  回复:陕西省政协主席安启元 第 2 楼

原省委书记、政协十届全国常委安启元希望有人继续他的工作,为陕西呼吁
插图:

安启元接受荷兰记者采访 本报记者 陈有谋 摄

  本报讯(记者 陈有谋) 国家计划投资我省治理渭河的155亿元何时到位,是全省人民关注的问题,原省委书记、政协十届全国常委安启元昨日表示:“155亿元不会打水漂。”

  荷兰记者来陕采访南水北调

  据了解,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北京段主体工程已基本完成,陕西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主要供水地,吸引了外国记者的目光。荷兰广播电视协会的卞荷蕊昨日下午赶到西安,就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采访了安启元。

  卞荷蕊问安启元:“汉江、丹江的水质都比较好,南水北调将陕西这么好的水调入京、津,陕西群众会不会有意见?”

  安启元说:“南水北调是从国家全局考虑实施的一项重要工程,对缓解北京等地的缺水问题将起到积极作用,所以我们提出了‘一江清水送北京’的口号。同时,我们也提出了‘饮水思源 实现双赢’的口号,建议国家给予陕西一定补偿,用于汉江、丹江的环境保护和人民的生产生活。陕西的环境好了,水污染小了,对陕西和受水地区就是双赢。”

  坚信155亿投资不会打水漂

  《渭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何时启动,国家计划投资我省治理渭河的155亿元何时到位是全省人民关注的问题,也是安启元惦记牵挂的问题。

  记者昨日从省水利厅获悉,早在2005年12月16日,国务院就批复了《渭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规划项目总投资229亿元,我省将获得155亿元的投资。两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国家计划给我省的155亿元尚未到位。

  安启元指出,《渭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既经国务院批准,就一定会实施,只是时间问题。至于资金问题,他个人认为,这几年,国家在南方的大江大河治理任务较重,投资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治渭资金的拨付。

  就部分群众“155亿元会不会打水漂”的忧虑,安启元坚定地说,国家计划给的钱不会打水漂。他同时强调,治理渭河的155亿资金能否到位,还需要我省有关部门、有关人员不断呼吁,不断争取。目前全国“两会”正在召开,安启元希望关心我省各项事业发展的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能继续他的工作,为治理渭河作出不懈努力。“我会毫不保留地把我的家底全部给他”。安启元坚定地说。

来源: 华商网-华商报


作者:安志民 (2010/3/22 20:02:04)   回复此贴
  回复:陕西省政协主席安启元 第 3 楼

渭河明天——访原全国政协常委安启元
插图:

“我是喝着渭河水,吃着秦川粮长大的,对三秦大地有着至深的感情。对渭河的治理,受益的不仅仅是陕西,还有甘肃、宁夏,黄河中下游地区,这更是为全国人民谋福祉!对渭河的治理不要一个人去做,要让全社会大家都来参与。我这儿资料公开,资源共享,无偿提供,谁能量大,尽一份力把这个事情办成就行!”

  在原陕西省委书记、省政协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安启元的办公室里,摆着他亲自采集的渭河水样:三瓶水样清澈透明,分别取自渭河源头的禹仰泉、遗鞭泉及吐云泉,另外两瓶水样是浑浊的黄色泥水,取自渭河下游的渭河入黄河口。
  几年来,无论走到哪里,安启元都带着这几瓶水样给人看,说渭河治理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努力争取各方支持。为了获得翔实的资料,这位可敬的老人前后五次深入渭河对其进行全面详细的考察,坐羊皮筏、翻山越岭、追根溯源,正是这份执着与坚持,这么一种责任与使命感,最终把渭河治理列入国家计划。
  “渭河全长818公里,发源于甘肃鸟鼠山,流域面积13.5万平方公里。在我们陕西段全长502公里,流域面积6.5万平方公里,流域人口2204万……”一说到渭河,这位年已古稀的老人就像打开了胸中的闸门,一泻千里滔滔不绝。
  从1999年开始,安启元先后9次和其他在陕全国政协委员一起向全国政协递交《综合治理渭河流域》提案,建议加强渭河综合治理,将渭河综合治理纳入国家“十五”规划。此后,他还曾组织专家就渭河问题专题调研,多次在全国政协会上发言,吁请加强渭河综合治理。在他的多方呼吁下,2005年《渭河流域近期重点治理规划》终于得到国务院批复,中央财政计划投入229亿元治理渭河,其中规划对陕西投资155亿元,这是渭河史上也是陕西省历史上获得的最大一笔中央拨款。
  “1996年7月份左右渭河流域发生过一次大水,我当时是省委书记,我在沿着渭河走时发现水量并不大,但灾情比较重。我感到很纳闷,就从此开始关注渭河。”
  中国古语有“治秦先治水”之说,尤其是对下游灾害不断发生成因的调研和思考,使他对这个问题愈来愈清晰、明确。他利用在北京出差,学习或开会的间隙,与有关业务部门领导交换对渭河治理的看法,并多次向党中央和国家有关领导人反映渭河存在的问题,提出治理意见。
  1988年,安启元从任省政协主席伊始,就组织省政协部分委员和有关专家学者,对渭河进行了考察调研。渭河缺水、污染、河道退化萎缩,特别是下游淤积越来越严重的情况,更加深了他对渭河治理紧迫性的认识。考虑到陕西人民曾为修建三门峡水库所做的重大贡献与牺牲,正值国家制定国民经济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之机,在1999年的全国政协会议上,安启元第一次递交了《建议把渭河治理列入“十五”计划》的提案。会议结束后,全国政协副主席、原国家水利部部长钱正英即来陕考察。


作者:安志民 (2010/3/22 20:22:53)   回复此贴
  回复:陕西省政协主席安启元 第 4 楼

插图:


2000年全国政协会上,安启元与其他委员联名再次递交《综合治理渭河流域》的提案。由于提案内容涉及三门峡水库高水位蓄水,对渭河存在问题的加剧情况和对引起下游灾害的直接影响,于是引起了各方面广泛关注。当年10月,钱正英率75名包括水利泰斗张光斗等七八名两院院士在内的考察团来陕考察,从宝鸡到潼关历时半个多月,最后形成渭河流域综合治理的意见,上报党中央、国务院。渭河治理问题于是提到了国家的议事日程。
  2001年全国政协会,安启元递交了《建议将渭河治理纳入国家重点工程》的提案,2002年又提出和治理渭河相关的提案。2003年,安启元《关于停止三门峡水库蓄水发电,降低潼关高程、消除渭河下游水患》的提案,引起各方面的更大关注。再加上当年秋季,渭河发生了50年来最大的一次洪水灾害,造成惨重损失,证实了安启元提案的预见性。于是,渭河治理引起国家领导人,全国政协和资深水利专家们的高度重视,促使有关业务部门对提案内容的调研、论证,并开始酝酿治理方案,讨论和制定治理规划。由于对治理措施上看法的分岐,引起激烈的争论。2004年,安启元第六次递交了有关《治理渭河应从根本上消除洪水灾害隐患》的提案。在陕西全国政协委员的呼吁下,2005年12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了《渭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规划提出用10年左右时间,初步建成渭河流域防洪减淤体系,确保重点河段和地区的防洪安全,缓解水资源短缺状况,改善渭河干流及支流水质,遏制人为造成新的水土流失。
  “我是喝着渭河水,吃着秦川粮长大的,对三秦大地有着至深的感情。对渭河的治理,受益的不仅仅是陕西,还有甘肃、宁夏,黄河中下游地区,这更是为全国人民谋福祉!对渭河的治理不要一个人去做,要让全社会大家都来参与。我这儿资料公开,资源共享,无偿提供,谁能量大,尽一份力把这个事情办成就行!”
  谈到渭河的未来,安启元高兴地说:“在国家拉动内需的情况下,现在治理渭河正当其时。一有国家的大力支持,二有各级政府和科技人员的辛勤工作,三有沿河群众的共同努力,相信渭河一定能够治理好,渭河的明天将更加美好!”
  近日,安老还有一本50万字的新著正在付印出版,书名就叫《渭河明天》!
                                      (本报记者  苏  嵘)

作者:安志民 (2010/3/22 20:23:43)   回复此贴
  回复:陕西省政协主席安启元 第 5 楼

插图:

安启元与三门峡大坝价值重估
作者:李鸿谷

陕西临潼人安启元,大学毕业后便离开了陕西,“去了甘肃,又去了东三省,终于在黑龙江大庆找到石油”。唐山地震后,安启元进了北京,任国家地震局局长。1988年,安启元终于回到陕西,被任命为西安市市委书记,稍后又调回北京;1994年,被任命为省委书记的安启元再次回到陕西。“我真正在陕西工作的时间,要比我在外面工作的时间短得多”,即使这样,安启元仍然很直接地感受到,“渭河是陕西的大问题。哪任领导都关心,问题是没有正式的渠道”。
  回顾自己过去的工作经历,安启元用一句话概括:“抓大事抓落实。”5年坚持得到的这样一个中央大额度的治理投入,安启元很平静,“这算一个阶段性成果吧”。由安启元启动并激活各方参与的对三门峡工程价值的重估,就这个规划而言,安启元说,“没有对三门峡工程给出明确的答案”。
  
  (摘自《三联生活周刊》2004年第13期)


作者:安志民 (2010/3/22 20:34:25)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12 每页5条 当前1/3页 [1] [2] [3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28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28)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安氏论坛  执行时间:1,796.9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安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