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折的求学道路 安法乾的家庭世代都是农民,而且比较贫穷。到其曾祖父安秀华那一代,仍是当雇工。但他异常勤俭、刻苦,除了农忙时当雇工外,农闲时就做个小买卖,挑着担子走村串乡卖杏、卖柿子、卖烟叶和糖块等,这样逐步积累了一些钱,买了几亩地,成了一个下中农。因他一辈子受尽了人间的欺凌压迫,吃尽了没文化的苦,所以当他有了几亩地以后,就决心让他的两个儿子读书识字,将来能出人头地。 安法乾的伯祖父安万俊书读的较好,进了秀才,当了一辈子私塾先生;而其祖父念书念到三十多岁,一心想进秀才,但考了几次都没考中,只好当了一辈子童生。他自己读书没成材不说,因家里缺乏劳动力,生活困难,他的两个儿子只能在家务农,倒成了文盲和半文盲。这样,到安法乾出生时,家里有父亲安秉逊和叔父安秉鉴两个人劳动,生活比较宽裕。因此,其祖、父辈两代人都把“望子成龙”的心劲寄托在了安法乾的身上。 安法乾六岁入学,1923年至1925年在邻村堤上刘家念书。因年幼贪玩,其祖父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就于1926年让其回到本村念私塾,对其严管紧逼。1928年北伐军进军到河南、河北,受革命风气影响,剪辫子、放足成了时尚。同时,县里明令取消私塾,各村一律办新式小学,由县教育局委派教员。这样,1929年安法乾就到本村与堤上刘家村合办的小学读书。 但安法乾的祖父看不上这样的学校,到1930年,也就是安法乾13岁那一年,老先生作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通过一个亲戚丁继丙在香山慈幼院当会计的关系,把安法乾送到了北平。不料到北平后,香山慈幼院却停止了招生。丁继丙就通过熟人,把安法乾送到北平市西什库第二救济院上学。这个学校是北平市社会局办的一个救济单位,专收些社会上无人抚养的孤儿。学校虽是公费,又管吃、管穿,但生活很不好,整天吃玉米面饼子、喝菜汤;管理较差,尤其卫生条件更不好,宿舍里到处是臭虫,很多人还长了疥疮。安法乾去了不久就染上脓包疥,后来又长疖子。这样过了半年,1931年春,丁继丙又将其从救济院接出去,送到香山慈幼院在门头村办的一个自立农业学校上学。这个学校共有30多个学生,种着60亩菜园、100多亩旱地,还要养鸡、养猪、养兔和养蚕,全由学生劳动。虽然管吃、穿,生活条件比第二救济院好,但学习时间太少,干的活很累,名义上是学校,实际是个小农场或生产队。这年冬天,安法乾的父亲去北平探望儿子,看到这里学不到什么东西,就决定叫儿子回家读书。 1932年秋,安法乾回到清丰半年后,进入巩营高小五年级做插班生。巩营高小是一个较正规的学校,学习环境和气氛都很好。15岁的安法乾经过北平的求学之路,成熟了许多。他深切体会到家长的期盼和学习的重要,因此奋发努力、刻苦向学,很快成为学校的优等生。1933年冬高小还没毕业,他就借别人的毕业证报考清丰简师,以高分被录取。考上简师还不满足,1934年暑假,他又参加巩营高小在县城的毕业统考,拿到了有真实姓名的高小文凭。之后,到保定投考河北省立第二师范,结果又被录取。 安法乾的升学“三级跳”,在清丰简师、巩营高小和老家普马寨引起极大轰动。亲友纷纷道贺,全家人自然是欢天喜地。尤其安法乾的祖父和父亲,觉得多年的心血没有白费,更是满心欢喜、兴奋异常。在当时,师范毕业后,最起码也能当个高小教员,弄好了还能进政府机关混个一官半职,这样,不仅一生的饭碗不成问题,说不了出人头地、光宗耀祖也是指日可待呀!暑假之后,安法乾在家人的全力支持下,高兴自豪地踏上了保定求学之路。 保定师范是个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学校。在这所学校里,安法乾一方面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同时也接触了一些进步师生,阅读了一些诸如《政治经济学》、《社会进化史》、《莫斯科印象记》等进步书刊,思想逐步发生了变化。初步认识到中国社会的黑暗、现政府的腐败和反动的本质,认为共产主义好、共产党好、苏联的社会制度好,萌生了要参加共产党,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的愿望。 当时,共产党是秘密组织,很难找到。他就和肖聚林、杨书范等同学商量,在本班和其他各班成立读书会、历史研究会、文学研究会等组织,宣传马列主义,传播革命思想。经过努力,读书会发展到五个班,共约50余人。这是安法乾自觉革命活动的开端。为了在保定扩大影响,1936年冬天,他还在保定其他学校组织了清丰县旅保同乡会,并被推举为会长。他们购买进步书籍,订阅进步刊物,在校外也组织了读书会,但因不久就发生了“七.七”事变,活动遂告停止。 保定求学的经历,使安法乾的思想发生了质的变化,开始成为一个自觉的向往革命的青年。 |